第11版:慈善周刊

“小个子”也有“大梦想”

本报记者 郭帅

虽然身高只有1.2米,但肢体残疾人王华银却是家庭的顶梁柱。

位于贵州省福泉市牛场镇双龙村的华银养殖场内,王华银每天都要向牛栏里投喂饲料,检查牛的生长情况。查看牛的状况对他而言有些吃力,他需要用力踮脚拉住牛笼头套,再顺势将牛头拉低。

“牛的长势不错,等出栏一定能卖个好价钱。”作为养殖场老板,王华银的脸上满是笑容。从11岁那年开始,他一米二的身高就没再长过,但他心中的梦想却从未停止,疾病反而让他越挫越勇。

今年37岁的王华银因为身体残疾,出外打工屡遭碰壁,这样的遭遇不但没有压垮他,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2007年,王华银看准了贩牛生意。为了做好这门生意,他走遍了福泉的每一个村寨,也常常去邻县的牛马集散市场考察。每次无论多远,不管天气如何,他都要将牛赶到买牛的人家,最远的一次走了60多公里路,从早走到晚,脚上的水泡都磨破了,钻心地疼。

“每次只能赚20元左右。”只赚取贩牛的差价,不是王华银的初衷,他决定换个思路,自己养牛。他向亲戚朋友借款2万余元,从粮草储备到圈舍修建,以家养的4头牛为“班底”,但因为缺少资金和技术,迟迟不见进展。

许多人都在背后议论,一个矮子连走路都成问题,怎么会养得好牛呢?一米二的个子,犁比他还要高,他跟在牛的后面,只得将整个身体的重量压上去,摇摇晃晃、歪歪扭扭地翻土整田,一不小心就会犁到脚……对于其他人的议论,王华银不在乎,“说一千道一万都没有用,只有干出点成绩来了别人才会相信。”他继续埋头苦干。

幸运的是,王华银的“牛事业”搭上了扶贫政策的“快车道”,当地残联、信用社等部门积极帮助他解决困难。王华银自己也争气,各处学习养殖技术和经验。两年后,努力得到了回报,养殖让他获得了第一桶金,不仅还清了向亲戚朋友借来的钱,还购置了一辆小货车。后来,王华银又大胆地跟信用社贷款了10万用于扩大规模,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小微企业——福泉市华银养殖场,此后不久,他就在当地颇有名气。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王华银懂得这个道理。看到周边乡亲纷纷外出打工,家里残疾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生活孤苦,王华银心里着急,“我当时就想,要把大家留下来,抱团发展养殖业。”

说干就干,2016年3月,他和寨上两个村民共同投资50多万元,利用自家的闲置土地,再租用邻居的土地大约40多亩连成一片,带领周边11户农户组建银富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生猪养殖,其中残疾人有6人。养殖场成立之初,资金不够,合作社就通过小额信用贷,边建设边投入,建成一栋使用一栋,如今养殖场总面积已经有4000多平方米,年销售收入也达百余万元。

现在,王华银成了十里八乡的“名人”,村民们都习惯叫他“矮哥”,从前对他的质疑早已烟消云散。“没想到他小小的个子有这么大的能量,跟着他干,不用出去打工也能挣得比外边多,老人孩子也都有时间陪了。”村民们总是对他充满感谢,每次这种时候,王华银总是不好意思地马上走开,摆摆手说,“都是小事情,不值一提。”

这些年因为创业,王华银对孩子的陪伴不算多,但他的名字却常常出现在孩子的作文里。在孩子心里,自己的爸爸个子虽小,却是一个让人尊敬的爸爸,他常把爸爸的故事带去学校,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那份骄傲。

有了家人的支持和乡亲们的认可,王华银的干劲儿更足了。为了帮助更多残疾人,他还在养殖场内设立了“办学点”,农闲时节,他就和农户们一起探讨养殖技术和经验。此外,他还一直在默默帮助那些困难家庭与残疾人家庭,免费将仔猪送给当地有困难的残疾人,并且定期下户进行技术指导。

“只要他们有需要,我就会一直为他们服务。”王华银说,“有能力为乡亲们做点事,尤其是帮助更多残疾人兄弟姐妹,一直是我的梦想,如今做到了,这比我自己创业成功还高兴。”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自强模范、全国道德模范……这些年,王华银得到了很多奖励和荣誉,这让他惊喜之余,也更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只要有梦想,肯脚踏实地地干事,生在这样好的时代,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的。”未来,王华银还计划着再扩大养殖场规模,“这样就能带着更多的乡亲们一起致富奔小康,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2021-10-12 郭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3598.html 1 “小个子”也有“大梦想” 13,59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