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志民
编者按: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粮食稳产增产的关键因素,防控农作物病虫危害是减灾保丰收的关键举措。2021年我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水稻“两迁”害虫、草地贪夜蛾、粘虫、玉米螟等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直接威胁粮食生产安全。中国农业科学院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科技支撑全国“虫口夺粮”,助力打赢秋粮丰收战。
“这就是玉米螟的典型症状,现在是玉米螟发生的盛期,最好通过无人机喷施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进行防治。”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杨代斌指着玉米叶片上的一排排虫洞说。
种植大户徐方子赶忙又问:“如果飞防打药,无人机作业的具体参数怎么设置啊?”在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专家为种植大户们现场开展“田间课堂”,对无人机防范病虫害进行现场讲解示范,深受农民欢迎。
科技支撑“虫口夺粮”
在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部署和统筹指导下,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牵头,作物科学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和烟草研究所等9个创新团队开展了“草地贪夜蛾联合攻关重大科技任务”联合攻关。
自2019年7月项目立项以来,在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规律、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寄主植物范围、世代区划、越冬北界和精细迁飞格局;优化了灯诱、性诱预测预报技术;研发出迁飞昆虫雷达组网监测预警技术;突破并优化了高空阻截技术及食诱剂诱杀技术;获得高效引诱剂1种、高效Bt菌株6株,微生物农药1种、新型种衣剂1个、适于无人机撒施的新型颗粒剂1个及施用技术、鉴定出中抗种质资源49份;完成了Bt工程菌G033A产品田间示范并获批扩作农药登记;调查明确了天敌昆虫区系,生产优势天敌产品3种,优化生产线1条,累计扩繁捕食性天敌7000万头和寄生蜂1400万头;编著技术手册1部,获批专利5项。
以“草地贪夜蛾联合攻关重大科技任务”研究结果为主体形成的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技术,入选2021年农业农村部十项重大引领性技术。7月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专家团队在云南、广西、安徽、河南等地持续开展该项技术的研究示范工作,为有效遏制草地贪夜蛾蔓延为害,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智库指导“虫口夺粮”
针对自2018年重大迁飞性害虫草地螟连年暴发的危害,以及2021年7月下旬以来草地贪夜蛾、粘虫、草地螟等迁飞性害虫集中出现虫峰、局部田间虫口密度高的形势,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专家积极参与全国玉米重大病虫害暨中晚期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秋粮重大病虫害网络会商、全国秋冬种生产形势会商等,就草地螟迁飞规律和虫源追溯、粘虫的发生危害和虫源分析、草地贪夜蛾跨境迁飞监测、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分析预测等进行了研究汇报,为秋粮保收及明年夏粮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开展“虫口夺粮”以来,植物保护研究所、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专家组在全国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等主产区开展技术培训70余场次,通过现场、线上和网络直播等形式,培训了20万余人,培训内容涵盖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草地贪夜蛾识别、监测、防控技术等,精准指导农户做好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农药高效利用是实现“虫口夺粮”、确保粮食丰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基础。2021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小麦“三病一虫”发生面积4.7亿亩次,同比增加13.8%,防控任务艰巨。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按照早谋划、早预警、早准备、早防治要求,组织植保团队于4月赴河南安阳县、汤阴县等地,开展小麦病虫害航空植保统防统治,累计完成200万亩统防统治,统防统治覆盖率100%,降低了危害损失,为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目标奠定了基础。
监测预警引领“虫口夺粮”
中国农业科学院持续在云南江城、云南澜沧、海南永兴岛、山东东营、山东长岛等地持续开展草地贪夜蛾种群动态监测,监测数据为全国草地贪夜蛾监测预警及科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云南寻甸野外观测试验基地位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境内,栽培玉米、小麦一年两熟,间作水稻和经济作物,与我国华北南部相似,种植模式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前期研究表明,该基地处于草地贪夜蛾南北往返迁飞的关键通路节点。
中国农业科学院不断完善基地建设,组织开展昆虫雷达监测、高空测报灯诱集、性诱剂和食诱剂诱捕、现代生物育种成效、应急与可持续防控技术等单项与综合防控技术的科学研究应用展示,有力支撑了我国草地贪夜蛾的源头管控与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