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菡娟
“板上发绿电,板下结红果。”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位于宁夏宝丰新能源农光互补项目也迎来了枸杞的丰收季,红果绿电相得益彰,在这个金秋成了附近居民的旅游打卡新地。
“晶科能源为宁夏宝丰新能源农光互补项目提供90MW高效组件,通过加大板下空间的方式,在项目区域因地制宜种植宁夏枸杞,这种光伏+农业种植的方式,可助推宁夏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增长。”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表示。
数据显示,该项目能有效治沙面积3000亩,全部投产后发电量约1.44亿度,相当于减少标准煤耗4.3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69万吨。
事实上,近年来,晶科能源将光伏项目与我国扶贫政策、治沙政策相结合,融合出了具备区域特色的产业新形式。
2013年,晶科能源在西部沙漠的第一个光伏治沙项目——110MW金昌光伏项目完成。晶科通过高支架系统加大板间距离与板下空间,种植耐旱喜阴的特色农作物,由光伏发电引水灌溉,形成“种树+种草+养殖+发电”一体的生态产业。
“新模式不仅助力西北地区完成生态修复,清洁电力、农作物等额外收益还帮助当地居民产生额外收益,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增长。”钱晶说。
此后,晶科能源积极推广光伏融合产业,以光伏项目为支点,全面助力西北地区治沙扶贫工作。
甘肃省是我国受风沙侵袭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通渭县更是典型土壤沙漠化地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由于人口激增、地表水减少等原因导致地表干涸,荒漠化持续威胁着当地生态。
2017年,晶科在通渭县榜罗的50兆瓦光伏电站,占地约1800亩,项目建成至今,联同电站外围用草方格沙障和固沙林组成防护林体系,共计2000亩的沙化土地实现了绿化。
在青海,曾经的“不毛之地”也在电站的遮挡下变成了一片绿地。
据晶科能源青海海南州黄河水电特高压光伏治沙项目负责人介绍,该区域被当地群众称为塔拉滩,这里常年风沙肆虐,侵蚀草场,大面积退化为荒漠和半荒漠化土地。项目自2013年建成以来,有效治理沙漠12000亩,昔日的荒漠化土地上又长起了青草,同时还保护和增加了人工植被覆盖率。
数据显示,项目与同等规模的火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16.4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3.6万吨,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意味着需要全产业完成脱碳转型,这为光伏+概念实现提供了最佳土壤。光伏+模式是光伏与其他行业联合打造新型产业场景,进一步提高产业收益率与环境效益。”钱晶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仅是光伏+农业,晶科能源在光伏+建筑、光伏+储能、光伏+充电桩、光伏+智能等领域开展深度探索。今年8月,晶科能源宣布为亚洲最大停车场提供光伏+充电解决方案;同月,晶科能源与国轩高科宣布合作开发光伏+储能系统;9月,晶科能源与宁德时代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光伏+储能研发生态。
“与光伏产业融合,不仅可享受更低成本的绿色电力,减少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完成自身脱碳目标。晶科能源引领光伏+融合发展,全力支持双碳目标高质量实现。”钱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