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圆圆
北京西郊的香山,既是一座融自然、历史、人文景观于一体,具有千年历史和浓郁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又是一个革命的地方,一个让人敬仰的地方。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香山革命纪念地八处旧址接待游客7万余人,其中很多人也直奔香山碧云寺。这里的孙中山纪念堂也是北京重要的孙中山先生纪念地。
位于香山公园北侧的碧云寺,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普通游客前往碧云寺除了其作为古建筑的本身价值外,更与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后,灵柩曾停放在这里有着极大的关联。”香山公园宣传科科长绪银平说:“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平逝世,在中央公园(今天的中山公园)举行公祭之后,4月2日,灵柩移往碧云寺,暂厝在金刚宝座塔内四年。1929年春,南京中山陵落成后,于5月23日,连续3天在碧云寺普明妙觉殿举行公祭仪式,26日,举行了奉移典礼,之后,移灵南下,安葬于南京中山陵。”
绪银平说,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将先生生前所穿的礼服、礼帽、皮鞋等衣物,放回原殓之楠木棺中,封入金刚宝座塔内,设立了“孙中山先生衣冠冢”,并将普明妙觉殿辟建为“孙中山纪念堂”。
百年来,这里的一草一木,风姿依然。
在孙中山纪念堂正厅横匾为宋庆龄先生手书,中央安放有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全身坐像,南侧陈列孙中山墨宝、遗著,北侧陈放着苏联政府赠送的水晶钢棺,厅内左右汉白玉石墙壁上镌刻着“孙中山致苏联遗书”全文。
纪念堂两侧以图文展览的形式,分为立志救国、领导起义、创建民国、捍卫共和、伟大转变、抱病北上、病逝北京、暂厝碧云、移灵南下、永恒纪念10个篇章,概括了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的一生,并特别介绍了他为了国家的和平统一而抱病北上直至最后一息的动人场景。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掩映于红墙苍松间的孙中山纪念堂,更显宁静庄重。
10月8日,在北京参加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活动的辛亥革命先辈后裔、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代表,在孙中山纪念堂举行拜谒仪式。
“非常激动。”谈起参加纪念活动的感受,来自澳门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张宗真表示,辛亥革命的精神就是国家要统一、要富强,民族要复兴,今天,中国共产党正是领导着国家和民族向此方向前进。
加拿大温哥华潮州同乡会会长冯汝洁则表示,在辛亥革命110周年之际,能来香山缅怀先烈,颇感荣幸。“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给千万穷苦大众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信心,也让老百姓相信,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争取更大的幸福。纪念辛亥革命,也督促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建设好新中国。”
“孙中山纪念堂自对公众开放以来,积极发挥连接两岸历史文化和沟通纽带作用,参观拜谒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香山公园党委书记、园长孙齐炜表示,每逢纪念辛亥革命周年,专程拜谒、瞻仰的尤多。
“2017年,碧云寺被列为北京市首批对台交流基地。碧云寺孙中山纪念堂也成为两岸同胞缅怀先辈、回顾历史、品味文化的载体。”孙齐炜说,“近几年,我们在碧云寺开办了‘对台交流展’‘永远的怀念展览’等形式多样的宣传展览,丰富游客的游览体验。今后,也希望通过举办一些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游客了解碧云寺的历史文化,让碧云寺成为唤醒历史记忆、深化对台交流的展示平台,更成为弘扬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促进两岸同胞联络感情、交流沟通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