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春兰
因为做编辑,有幸成为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漫谈群“家庭教育七日谈”系列讨论的第一读者。一开始,面对碎片化的语言,很有些望而生畏。而当对这组稿件的编辑即将结束的时候,又很是有些不舍:作为读者,很是有些收获;作为编辑,感觉每期一个版的报道看似很多,但还是遗漏了很多珠子。好在已经由中国文史出版社以《家庭教育何为》为题做了结集出版,从中读者可以基本看到这组讨论的原貌。
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而这场由不同界别委员参与的委员读书漫谈群里的讨论让我们看到,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关切确实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高度共识。就困扰家庭教育的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数十位不同领域的委员围绕七个议题每天一个半小时展开讨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成用短句精准地记下了这场教育论战:“一向和谐书群,骤然掀起波澜;教育事非小,观点分两边。家教校教,孰为优劣?寄宿利弊,观点互反。棍棒之下,可出高才?少年留学,路在谁边?唇枪舌战,一片狼烟。时近子夜,战事犹酣。”确实,这场围绕家庭教育系列小问题的讨论参与委员众多而且背景多元,大家及至深夜还在“唇枪舌战”。
如主持人朱永新常委所说,在教育领域,本来很多问题是常识问题,但常识远没有形成共识。于是,这样的基于老百姓日常关心的具体问题的讨论,就显得尤其必要。中国联通产品中心总经理张云勇委员于2020年12月3日晚10时写到:“惩罚的主要好处是提醒孩子,他们的行为越界了,对周边的人造成麻烦了,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容易产生各种冲突造成心理困扰,产生心理问题。但使用惩罚时,不要忘记我们的目的是为了约束行为,而不是发泄自己的情绪。”批评,的确是一个亲子、师生、上下级之间互动中的常见问题,但让批评“有效而且富于正能量”,这样的道理是基本常识,但很多人并无意识,即使意识到了,能真正做到也并不容易。类似问题提示我们,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今天,以人民为中心,关心老百姓的关切,以老百姓能够听得懂的语言,面向大众普及教育常识是全国政协委员、研究者、媒体的使命使然。这组讨论可谓一个范例。
这组委员们有意站在不同立场、基于不同出发点的辩论还让我们体会到了问题分析时的辩证法,还可以学习到通过协商促进问题解决的思维:2020年12月2日,在“寄宿制管理的利与弊”这一主题讨论的最后,时间显示是22时49分,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张嘉极委员贡献了这样的一段话:“建议把辩证法时刻用作研究问题的方法;年纪越小,越不要寄宿;年纪大了,应该争取寄宿经历。有些情况下寄宿是不得已,有些情况下寄宿是帮助孩子更好成长的选择。心理脆弱的学生如果寄宿会被欺侮,而长期被伤害,寄宿的优点自然体现不出来,甚至会变成孩子的梦魇。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非黑即白地简单化。寄宿的优点是什么,已经摆了十几点,缺点也摆了,我们还需要研究防止寄宿对孩子产生负面效果的办法,引导家长研究趋利避害的方法。”面对同样的问题,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雷鸣强委员则指出,“我们其实还可以将这些讨论转变成政策建议,呼吁将寄宿的优点多发挥,劣势尽量避免。”通过对一个个问题基于不同立场的诠释,读者不难具体地感悟到,其实任何一个问题常常会各有优劣,而且优劣常常在不同背景下互相转化,一种境遇下的优点可能在另外一种境遇下面对另外一些孩子会成为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少点一概而论,多点具体分析,因地、因时、因人评价和选择。
读这组稿件,可以看到,协商的背后是彼此尊重、畅所欲言的沟通氛围,是各自站在自己立场上的充分自我表达,特别是对他人立场的觉察、接纳和理解,是随时准备汲取、学习、甚至改变自己的开放的心态,是在彼此充分沟通、充分分析、充分表达之后,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促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