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慈善周刊

渭河之滨的“跑马勇士”

本报记者 赵莹莹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上,残疾人运动员们发扬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体育精神,以一场场精彩非凡的比赛,带来了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本刊采访了其中几位残疾人运动员,期望通过他们,展现新时代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让残运精神深入人心、感动人心、鼓舞人心。——编者

10月26日,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田径项目马拉松比赛在西安渭河之滨鸣枪开赛。轮椅组(男/女)、视力组(男/女)、听力组(男/女)及肢体组(男/女)8个组别的运动健儿,将42.195公里长的赛道变成了自己追逐梦想的舞台。

入秋以来,古城的天空时常飘起细细的雨丝,比赛当天也不例外。雨天作战,37岁的上海队轮椅竞速名将邹丽红早就习以为常。有了东京残奥会手套险些因湿滑而脱落的经历,她这次做足了准备,“除了给轮椅做好防滑护理,我提前两天把手套重新装、重新粘,还用线缝了一圈。”

对轮椅竞速运动员而言,要想速度快,用特殊材料制成、套在大拇指和食指上的硬壳手套十分关键。比赛全程,选手需要靠它驱动轮椅,全身的力量都压在手指上,所以手也最容易受伤。

1小时43分39秒,邹丽红冲过终点,夺得本届残特奥会女子马拉松T54级冠军。当她摘下被浸湿的手套,关节位置几乎都已磨破渗血,手背上分布的多处伤口、伤痕,有些已难辨究竟是老伤还是新伤。

邹丽红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右腿无法行走。2008年,24岁的她从云南大理弥渡的一个偏远小山村,来到上海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开始了自己的运动生涯。当坐上特制轮椅,在田径场上飞驰的时候,邹丽红一下就爱上了这种勇往直前的感觉。为了提高成绩,她硬是逼着自己从坐姿改成了跪姿。

“马拉松特别能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和品质,有了这样的经历,以后不管是参加马拉松还是经历其他事,对我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邹丽红笑着说,“我也希望通过夺得这次冠军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年轻人。”

“别再往前跑了!”在视力组男子T12级比赛终点处,直到现场的裁判员和志愿者高声提醒,陕西残疾人田径队小将王延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冲过终点线。那时,他只顾埋头拼命追赶甘肃选手王满意,“我突然感觉他‘不见了’,压根儿没想到比赛已经结束。”

2小时32分58秒,第一次参加比赛的王延龙夺得银牌,仅比冠军王满意慢了1分01秒。

王延龙是延安人,患有白化病的他对光极为敏感,不管是在室内还是室外,他几乎每时每刻都戴着帽子,看东西时也要贴在眼睛上才能看清。

2018年,王延龙被选入陕西残疾人田径队。为了备战本届残特奥会,他已近乎一年没有回过家。王延龙说,疫情原因,家人这次没能来到现场看他比赛,觉得有些可惜,“我还要继续努力,之后也能多参加比赛积累经验,取得更好的成绩,让家人有机会在现场看我比赛。”

来自青海省的藏族小伙多杰才让今年只有22岁,却已经是第3次参加残特奥会听力组全程马拉松赛。和上届比赛一样,多杰才让又在比赛中途不慎受伤,而与上次选择退赛不同,他这次拖着伤腿顽强地跑完了全程。

当小伙子步履维艰地跑过终点的那一刻,成绩和名次已不再重要,对“挑战自我、永不言弃”的马拉松精神的出色诠释,使他赢得了鲜花和掌声。当人们让他“说说”自己完赛的感受时,多杰才让把手中的花束交给志愿者,用手语告诉大家——点亮梦想、为爱起航。

2021-11-02 赵莹莹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4644.html 1 渭河之滨的“跑马勇士” 14,64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