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周刊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正当其时

10月2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相关司局、沿黄九省(区)文化和旅游厅为指导单位,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课题组主办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调研阶段性成果内部研讨会顺利召开。会议邀请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部分沿黄省(区)文旅厅、北京市相关领导,文旅专家学者、高校教师、企业、协会、社会组织代表参会。为落实疫情防控要求,部分领导专家以线上视频形式发言,共同探讨诠释黄河文化内涵与时代风貌。

生态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定下的重大原则。课题组自三江源启程,至东营入海,深入探访九省区黄河全线及白河、渭河、汾河、伊洛河等主要支流,进一步加深了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这一基础性工程的理解。

课题组认为,作为黄河文化承载实体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根据国土三调数据显示,黄河上游和中游地区的草地、湿地和林地面积广泛、比重很高,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汛期黄河下游河水泛滥也为各省区的发展带来隐患。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二者应当一体同步推进。

如何平衡黄河文旅发展与生态屏障功能之间的关系,如何切实将文旅发展与黄河沿岸人民生活的幸福程度相联系?课题组表示,生态条件的持续变化与碳中和国家生态战略将对文旅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与碳中和战略并非毫不相关,恰恰相反的是,交通产生的碳排放与酒店的水电能耗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同时沿黄九省区的文化产业结构当中文化制造业的占比较高,向在减碳固碳方面制定详细路径并有效执行的文旅企业给予奖励和支持,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领域响应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文化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课题组认为,回答黄河文化“有什么”比回答文化“是什么”更重要。调研结果显示,黄河干流流经的9省(区)148个县(市、区)当中蕴藏了巨量的文化资源。其中包括世界文化遗产4处(国内38项)、世界自然遗产2处(国内1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处。也包括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近320处,省级文保单位1100余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共29处,中国传统村落224处。黄河干流流经县区共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近300名,有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占全国的1/5。

课题组表示,濒危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需下大工夫。就此问题,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李晓松表示,经文化和旅游部认定,全黄河流域内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共9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92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826名。李晓松透露,下一步将继续开展黄河流域非遗专项调查,遴选涉及文明发源、文化发祥的项目进行重点保护,同时进一步做好文化生态保护区认定与评估。

黄河孕育流淌出华夏文明的万千气象,由此凝聚的黄河文化是千百年来在各沿黄省区生活的居民生产生活积累下来的文明成果之和。“黄河文化无论就时间说还是就空间说都应该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全流域与分河段的统一和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的统一。”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范鹏表示。

幸福黄河:全流域、跨区域协作,

奏响新时代黄河交响曲

上下游,左右岸如何做好跨流域、跨部门的协同交流?流动的黄河文化如何跨越行政区划边界?

课题组认为,高效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首先要建立能够协调跨区域、跨部门文旅问题的工作机制,由上至下促进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和市场联系;其次是强化沿黄城市之间的联系,例如乌海和石嘴山、吕梁和榆林等跨省城市的合作;最后是推动世界各国之间举行大江大河对话活动,助力文明互鉴。

就此问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创新工程首席专家、教授,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祁述裕表示,文化资源一定是跨行政区划的,随着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未来以文化资源积聚、产业分工、重大事件、都市合作等不同模式展开的跨区域合作机制将有新的探索空间。

(祁吟墨 孙巍)

2021-11-08 祁吟墨 孙巍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4923.html 1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正当其时 14,92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