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休闲周刊

十八年后 相聚顶峰

——全国政协常委夏涛谈安徽农业大学茶类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1月12日   第 11 版)

本项目研制的部分清洁化生产线:1.日产1吨炒青绿茶清洁化生产线(休宁荣山);2.日产50公斤太平猴魁(片形)清洁化生产线(安徽天健);3.日产2吨滴水香(球形)清洁化生产线(黄山汪满田);4.四条日产3吨黄山毛峰(条形或尖形)清洁化生产线

本报记者 徐金玉

人民大会堂,于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夏涛而言,再熟悉不过。身兼数职的他,多有机会走进这里。

而这一次,同一个地点,却是不一样的欣喜。以科研工作者身份参会的他,和团队一起,收获了一张红色的、耀眼的、充满含金量的获奖证书——由安徽农业大学牵头完成的“绿茶自动化加工与数字化品控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恍惚间,他仿佛看到了17年前那个站在日本茶机械面前不服气的自己。如今,他可以笑着对“他”说:“你看,不用羡慕他们,我们也能做到。我们做到了!”

茶科技当自强

做茶科研,夏涛心里始终憋着一股劲儿。17年前那次考察的“后坐力”,让他一直记到今天。

“2003年,我们开始科研项目研发,2004年,我在日本留学,跟随国内团队到静冈的一处茶厂考察。学茶以来,我第一次知道,生产设备可以那么先进、那么现代。”视觉的冲击、羡慕的情绪,伴随着巨大的落差感扑面而来。

与之相较,手工制作,是当时中国茶产业的真实写照。

“审评依赖感官,做茶依靠经验,全国茶叶加工水平仍然非常初级。当时还流行单机作业,某一种机械只能替代某一个手工步骤,且也要凭经验去操作,难以实现标准化、连续化。”在夏涛的记忆里,一批茶产品的诞生,起点是一个个简陋的家庭手工作坊,再由茶厂挨家挨户统一收购,效率低不说,质量更是参差不齐。

“千锅万灶”很热闹,映射的恰恰是机械加工发展的迟缓与落寞。很显然,中国茶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对接错位,其水平早已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改变单机作业和手工制茶的现状,要提高效率和品质,要形成品牌化、规模化,就必须要实行机械化。”

而此时再反观国内外的现状,夏涛则不免萌生出一种挫败感。“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祖国,可我们的生产水平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生产设备做不过国外,甚至都要从国外进口。作为茶科研工作者,我们心里不服气,自己跟自己也过不去。”夏涛说。

这股心劲儿,终在科研道路上找到归处。

“为了中国茶生产不落后于人,为了中国茶科技不受制于人”,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念头,促使他们在18年前就开始聚焦中国茶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加工,成立了机械加工课题组,并支撑他们一路执着地、专注地攻坚克难走到今天,依然没有止步。

克服品控难关

从人工到机械,到底是怎样的过程,攻克的难点在哪里?夏涛笑着以“做菜”为喻,进行解密。

“做茶如同做菜,中国大厨师做菜,常会说盐少许、酱油少许。少许到底是多少?可以精确到几克?如何保证菜色香味俱全?这个数字的把握,就和茶的品质控制有异曲同工之妙。”夏涛说,绿茶生产要进行高温杀青,当时用柴烧锅,填多少柴火,锅烧到什么温度,全凭经验。烧过头了,茶叶焦了;烧得不够,茶叶又激发不出香气来。

“把人工经验转化为机械语言,一方面,要将感官测评确定为直观的理化标准;一方面,又要用温控探头、控制器,对杀青温度、茶叶水分进行精准把握和控制。这些,都是我们要攻克的难点。”夏涛坦言,品质控制是最难攻克的一关,这一步他们走得尤为艰难。

“我们是学茶的,机械语言不是强项,做机械的,更是不了解茶行业。要让两个领域跨界联合,需要的不只是耐心地沟通、学习,还有那些不知疲惫地寻找与碰撞。”夏涛回忆,当时为了做一个机械小设备,他们寻遍国内各个单位去找小零件、小探头,有些实在没有,还需要进行专门定制。

“由于国内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我们还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如饥似渴地学习、消化、吸收,再结合中国茶叶发展实际进行摸索、创新。幸运的是,我们把大家的智慧吸纳进来,合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上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纷纷加入,不同领域的技术力量得以整合,这样的一个攻关团队,大大加速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夏涛说。

攀高峰无止境

科研求索,如同攀登层峦叠嶂的山峰。2007年、2010年,是他们攀岩历程中最为难忘的两个节点。

“2007年,第一代设备出炉。但由于机械设备成本较高,做茶叶出口贸易的企业难以负担,推广起来有些困难。科研团队及时调整方向,将目光放在了品质更好、附加值更高的名优茶上。3年后,以名优茶为攻关方向的第二代设备诞生,我们用实力赢来了市场的欢迎。”夏涛说。当时安徽省内外很多企业,一边使用一边反馈。科研团队根据问题再做攻关,应用于市场后,根据意见再进行完善,真正践行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如今已经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技术体系。

十余年来,一道又一道难关被攻克,一个又一个目标被达成,他们勇攀高峰仿佛没有止境:

起初,他们只是想把单机串成线,实现全程加工机械化、清洁化。但实现后,他们又创新性地融入数字化、自动化技术,让机械有了“眼睛”,可以根据不同原料、不同产品定位进行加工,进一步实现了茶叶品质的初步控制;

起初,他们只生产了黄山毛峰这一个品类,但茶叶触类旁通,通过修改相应参数,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等安徽名茶也都得以机械化生产。现在一条生产线,可以根据工艺要求,稍加模块化组合调整,即可生产出芽形茶、扁形茶、曲形茶等;

“现在,我们又想为机械安装‘大脑’,机械能够根据投放的原料,自定义相关工艺,实现智能化加工,这正是我们当下努力攻克的方向。”

科研者的幸福

从做一个个机械,到逐渐做成一条生产线,再到按钮一开,茶叶自动生产出来……“长达十余年的‘春种秋收’,终于把设想变为现实,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那一刻是最大的荣耀,那一刻的喜悦是任何物质、金钱的获得所无法比拟的。”夏涛说,“我们可以很负责又很自豪地讲,经过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我国的茶叶加工生产设备,丝毫不逊色于发达国家。回首近20年的光阴,我们没有浪费,真的值了!”

当年心里的那股劲儿,值了,当年朴素的科研梦,实现了:现在走进中国茶厂,偌大的车间内,100多米长的生产线,一机一键,只需要一两个工人就可以完成,生产全部实现程序化、自动化、延续化,一天可以生产上吨茶;他们研制出的茶叶色选机,打破了国外进口色选机的长期垄断,从购买外国机械要花200多万元,到购买国内机械只需20多万元,“科技自立自强”,真正让中国茶产业扬眉吐气;此次获奖的这项成果技术及装备也已推广至我国所有产茶省(市、区)的1200多家茶叶企业,甚至出口到了越南、印度、韩国等10个国家,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43亿元,新增效益10.3亿元,显著提升我国绿茶加工现代化水平和产品国际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颁奖现场,264个奖项中,这个奖项在茶产业中是一枝独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国家对茶叶如此重视,我们能够获得国家的肯定和褒奖,真是赶上了好时代,未来没有理由不认真去做。”夏涛寄语年轻科研工作者,“做中国的茶科研,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我们要做上天入地的事,一方面要做应用基础研究,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一方面要做产业研究,知耻而后勇,真正让茶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科技自信的载体。中国茶发展是一条漫长的路,一定要有执着的、坚定的信念,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扑下身子、动手去做,相信未来定会十分光明。”

2021-11-12 徐金玉 ——全国政协常委夏涛谈安徽农业大学茶类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5141.html 1 十八年后 相聚顶峰 15,14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