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路强
“我国生乳的国家标准已经明显滞后于国内乳业的整体发展,是消费者对乳品信任度不够高的重要原因。急需用高标准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乳业高质量发展。”陕西省政协委员、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院长刘海静日前在社情民意信息中提出,近年来,中国乳制品质量有了大幅提升,2020年,全国奶类产量3530万吨,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达到99.8%,但距离我国奶粉走向世界,仍存在一些短板:
首先是生乳的国家标准已经显著滞后于国内乳业的整体发展,现行的国标由原卫生部于2010年6月修订发布实施,与欧美国家相比,这一10年前的国标在理化指标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已经落后于行业技术和产品品质发展。尤其是三聚氰胺事件后,绝大多数企业的产品质量远在国家标准之上,甚至部分规模化企业的实际执行标准已经全面超过欧盟。然而,过低的国家标准难以调动起部分养殖企业在养殖技术和管理方面不断升级的主动性,阻碍了奶牛养殖的优胜劣汰,影响中国乳业整体上的质量提升。
其次,我国乳企大而不强。从体量上来讲,我国乳业已经进入全球乳业第一阵营。但对比其他国际乳业巨头,仍存在着研发技术难以赶超的问题,也未能建立起以乳业为中心的多品类、多领域的发展体系,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
再者,上游的自主可控问题还未解决。在奶牛育种、饲草、奶源等领域仍有依赖进口现象,存在行业成本高、结构性不合理、消费者信心尚未完全恢复;缺少国际话语权,在国际标准、评价体系的制定、技术输出、知名国际品牌打造等方面仍有缺失。
对此,刘海静建议:由农业农村部牵头,制定符合当前中国乳业发展阶段的生乳新标准,推动从奶源到终端全链条质量保障的乳制品高标准体系建设,用最严格的标准提振消费者信心,调动企业产业升级的主动性,以优胜劣汰实现乳业质量全面提升。
修订完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优化乳制品产品结构,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乳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政府部门强化引领企业提高牧场规模化,自主控制奶源,有完善的产业链布局,进行产品结构升级,发展低温乳制品,全面融入国际乳业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
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投资建厂、收购并购,构建国际奶业共同体,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在奶源资源、企业管理、先进工艺及技术方面与国际接轨,培养出一批富有竞争力的中国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话语权。
加大我国乳品高标准的宣传力度。奶粉作为民众关注度高、食品安全的标志性产品,对其应加大宣传,增强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认可度;及时信息公开,回应公众疑虑,形成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