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小艳 通讯员 陈笑蔚 薄琪连 韩世刚)“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为让老百姓享有更公平、便捷、普惠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11月10日,青岛市政协举办“倾听与商量”协商活动,邀请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与卫健部门负责人,从赋能基层医疗、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维度分享良策。
青岛市政协常委、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薄涛介绍,为了建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青岛市通过搭建基层全科医师注册平台,在山东省内率先规范了全科医师执业注册,并逐步建立起适应医改要求和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特点的薪酬体系和职称评定制度;全市建成的41家互联网医院,有19家医院接入市级“互联网+区域影像诊断平台”,正逐步实现医疗机构间影像检查结果共享和远程会诊,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委员们也注意到,三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依旧存在。
针对头疼脑热的小病也要找三级医院专家看的“高射炮打蚊子”现象和慢性病患者赖在病房不走等情况,崂山区政协委员蔡学民建议,以慢性病防治为突破口,制定慢性病的分级诊疗规范,明确慢性病在基层首诊,并开通双向转诊的快捷通道,以引导群众转变就医观念,真正发挥基层全科医生和上级专科医生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的作用。
“推动分级诊疗的关键还是要强基层。”青岛市政协常委、市中心医院副院长于华认为,无论大病小病都涌向大医院的背后反映了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有限的情况,她建议,加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补齐“缺人”的短板。
看到信息化互联网医院在助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的作用后,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疗养院康复保健中心首席专家王晓青建议,进一步加强智慧医疗体系建设,打破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影像检查结果共享和远程会诊。
此外,委员们还关注到以“组”为单位确定医保支付标准在助推分级诊疗发展中的作用,并以需要做阑尾炎手术的患者为例进行了详细分析。
于华委员介绍,以往按“项目”付费时,患者手术所做的项目越多,总医疗费用越高,医保支付的费用就越多,医院的收益就越大;而实行按“组”付费模式,在支付额一定的情况下,患者做的检查越多,医院的收益反而会越少,医院就会主动控制医疗费用,进而促进三级医院减少接诊基层医疗机构也可完成的此类手术。这样一来,可以实现医院、医保、患者三方共赢,充分发挥三级医院“看大病解难症”的功能,推动分级诊疗真正落地落实。
青岛市政协副主席卞建平指出,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形成分级诊疗、医疗惠民工作合力,逐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
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薄涛表示,将会同市发改、财政、医保及各区市政府,持续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改善基层医疗设施条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老百姓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