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在线

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美好的姑娘

《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1月17日   第 11 版)

本报记者 贾宁 摄

贺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提醒我们每个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科学的家教,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简单地说,便是如何看待儿童从而如何对待儿童的问题。几千年来,受封建宗法制的影响,在我国,对于年幼的儿童,成人世界常常有意无意间忽视其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存在,在此背景下,平等的对话,了解、理解基础上的教育和引导难以真正发生。纵观现代家庭教育的实践,有效的家庭教育,首先要从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从尊重儿童做起。——编者

女儿已经20出头的年龄了。晨起对话,看到正在读大学的她对科研纯粹的痴迷,我心疼而又欣赏,特别用这样的文字做了标题写下今天我眼中的她,“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美好的姑娘。”我之所以用“逢”这个字,是想表达我的心境和认识:我们和孩子,本是两个生命之间的一场邂逅。我也常对女儿说,其实,我对她的欣赏和爱,不以“她是我的女儿”为前提,“你是我的女儿,只是让我们更早些相逢罢了。”我常常这样对她说。

从几则家庭日记中回忆一路走来和女儿之间互动的点滴,我发现,学习教育专业长期浸染在教育学专业圈中的自己,在女儿的少年期,也曾有着很多家长一样的焦虑甚至焦躁。有些可取之处是,我曾经去倾听,对孩子的想法也更敏感。日记中记录了这样几个小故事,今天看来,一幕幕依然清晰浮现:

家长会是开给家长的

2006年冬接近期末的一天,我被通知去参加小学二年级的女儿的家长会。一件出乎我意料的事情是,女儿所在小学的领导在家长会上向全体家长宣布,学校特别采用了我的一句话作为该校的办学理念——“以生命影响生命、用智慧点燃智慧。”我颇为自得,这个学校办学50年了,竟用我的两句话作为办学理念。而之后不久,由女儿班主任主持的家长会开始了。几位小朋友的名字不断地被提起,俨然是班里的小明星。而我的女儿,老师从前到后就提了一次。而且从她留在教室座位上的作业本看,她的成绩不理想。

会后,全体家长涌向那两位总被老师提到的小朋友的妈妈。

我的心里颇为不平静,一直致力于和教育界同仁以点滴之力推动教育发展,忙忙叨叨办沙龙、开论坛的我,颇为自责,感觉自己“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回到家,女儿正悠然地看着电视,并没有询问关切这次家长会的内容。

“妞,你关心今天下午的家长会吗?”

“不关心,家长会是老师给家长开的,目的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以便帮助孩子成长。我自己对自己在老师心中的位置是优、良还是差已经很清楚,我为什么还要关心?”

天哪,这个7岁半的小丫头说得我一时语塞并且羞愧——学教育学专业的我怎么这么没有出息!连家长会的功能都没有搞清楚,确实,学校家长会的真谛是要家长了解孩子,进而帮助孩子成长啊!在日常生活点滴中,作为父母的我们如何“以生命影响生命、用智慧点燃智慧”,女儿的提醒让我陷入反思。

干吗还要补错字

总以为小学那点事儿没有什么,但不经意间,上了四年级的宝贝儿的错字量居然成了问题,以至于我被老师特别约谈。于是我特别介入关注。在一次考试后,我要求孩子纠正错字。孩子很惊讶,我于是讲了亡羊补牢的故事给她。

“啊?妈妈,原来是这样,我一直还纳闷呢,已经考过了,分数也改变不了了,干吗你还让我改错字。”“上次考完试,一个同学问我怎么不住宿了,我说妈妈要给我补课。她也说,都考完了,还补它干啥。我于是以为大家想法都和我一样呢。所以就想是妈妈有毛病呢,太有毛病了,都考完了还让补错字,原来我根本就没有理解妈妈!”

“原来妈妈是这个道理,是我没有理解妈妈。”之后女儿一直重复着,看来,这次对话她印象深刻。

而我更惊讶。女儿不及时纠错原来背后有一套自己的小文化。

这件事给我一个启发:这个宝贝啊,已经有自己的一套认知。要想她改变,必须潜移默化地影响其脑瓜深处的文化。

母女于咖啡厅的一次安静对话

大而亮的眼睛,额头没有刘海,脑后梳着一个短短的马尾,套着粉红色的头绳,看起来端庄、雅致。女儿坐在我对面,娓娓道来地讲着自己的种种感受。六年级的她自己坐车上下学,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换了发型,成了今天的小淑女模样。

今天是女儿班里的阅读会,我作为她们班家委会成员被邀请参加。后来女儿告诉我,当我突然出现在她班里的时候,她很惊讶。一则惊喜,二来担心,怕在妈妈面前表现不好。事实上,在我的眼里,她的表现确实不够好。很多同学认真地做了幻灯,查阅了很多资料,积极争取登台分享,而她则一直静默地坐在那里,我为她在课堂上的“游离”很有些着急。为让自己安静,也为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我特别带她到了一间咖啡厅。

“宝贝儿,同学们都在跟着老师互动,你在琢磨什么呢,为什么不上台分享呢?”

“我不喜欢。我嫌太吵了。”

“那你喜欢什么?”

“我喜欢《城南旧事》中英子的世界。”“我喜欢一个人呆着,静静的。”

我心里一怔。她有她的想法啊。

酷爱读书的孩子娓娓道来诉说着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幼小心灵的美好打动了我,更让我心存敬畏。

大概10多年前的一次家长会上,女儿的一位小学老师给家长们分享了儿时父亲如何让她体验“敬畏”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在自家居住的一所大宅院里,有一间屋子常年被锁着,儿时的这位老师充满好奇想窥探个究竟,而父亲始终不肯打开这个门。这位老师说自己由此体验了“敬畏”。“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想知而未知的,无论你是否承认,它都客观地存在着。”老师举这个例子是想向家长说明,孩子的世界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要承认、敬畏进而尊重,在此基础上方谈得上教育的发生。这个故事给当时听讲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重温10多年前记下的几则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家庭日记中的片段,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我们面前的小小孩子,其实有尊严、有人格、有想法。面对他们成长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了解不可简单处置。

我曾经在日记中写到,“影响这样一个小生命的过程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我对女儿拥有十足的耐心和欣赏的心情。”多年之后的今天回首,感叹时光匆匆,也庆幸当年能够和女儿进行这样的对话。小小孩子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作为母亲的我也一直能够积极调试甚至反思,和孩子一起成长。今天的女儿已然是一个有热望肯努力的青年,她在主导自己的生命旅程了。谈读书谈科研谈生活,今天的母女更是知音。我在继续为她鼓劲,也随时准备迎接她的停靠。

(作者系教育传播者与研究者)

2021-11-17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5311.html 1 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美好的姑娘 15,31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