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关注

历久弥新 砥砺前行

——全国政协“国学”读书群委员讲读毛泽东诗词发言摘登

《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1月19日   第 08 版)

连玉明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副主席

张俊廷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特需病区主任

虞梅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

何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岗位教授

孙宝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中华版权代理中心)主任、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

郑大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郭媛媛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国学”读书群群主

大家好,我是全国政协委员、网上全国政协书院“国学”读书群群主郭媛媛。

在第六期“国学”群的读书学习中,我们于7月9日至10月9日设立“讲读”栏目,将毛泽东诗词和中共党史相结合,融会贯通,共同学习。委员们在学习伟人诗词中重温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领悟毛泽东诗词对当代中国社会深刻广泛的影响,从中汲取精神支撑与前进动力。

“关注”版于8月27日、10月15日分别刊登了部分委员的学习体会。委员们认为,毛泽东诗词容涵深厚、影响深远,是“诗史合一、诗哲合一”的革命文学形态,是历久弥新、宏大高远的精神食粮,是任何时候品读都能有所获、有所得的文化精品,也是影响、决定几代中国人精神面貌的文化基因。通过将毛泽东诗词和中共党史相结合,进一步感悟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激发了大家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政治自觉。

今天我们分享最后一期委员品读伟人诗词的心得体会,敬请关注。

于伟大转折处负重豪迈前行

我记忆最深也最喜欢的一首毛泽东诗词,是《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诗词写于1935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随即,毛泽东率领红军北上长征。因受国民党反动派围堵,红军再次回到娄山关,经过数小时激战,最终击溃守敌重占遵义。

作为公认的毛泽东诗词代表作之一,毛泽东在这首《忆秦娥·娄山关》的上半阕,描绘出娄山关战役宏大的行军场面、压抑的备战氛围;下半阕则酣畅淋漓地表达出不惧千难万险奋进、前行的大无畏气概。

与很多人一样,我喜欢这首诗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自信与豪迈,喜欢“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雄伟与壮阔。而悲壮、勇敢地“从头越”,是我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常持守的信念与决心。在兹、念兹,再难,也不过是行路漫漫从头越!

但也与其他人不一样,我对这首词记忆深刻还有另外原因。因为长期在贵州工作,对这首诗词,就有着心理、情感上的天然亲切、自然亲近。

诗词重点围绕的娄山关战役,是在革命关键转折处,为红军开始战略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时是在贵州的遵义召开会议,才带来中国革命伟大的转折。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重大的历史转折点。

另外,500年前,明朝伟大思想家王阳明,曾因得罪大太监刘瑾,被发配到贵州龙场。在此,他悟到最大的天理是内心的“良知”,每个人只要遵守“知行合一”就能成为圣人。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那样,“王阳明的‘致良知’的‘心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王阳明经龙场悟道才创建了“心学”,让贵州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转折地。

到了21世纪,为实现“十三五”时期末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伟大的脱贫攻坚战役。因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任务重,贵州成为了主战场。只有贵州脱贫全国才能脱贫,只有贵州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中国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2020年在贵州紫云县、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沿河县、榕江县、从江县、晴隆县、望谟县等9个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后,中国脱贫攻坚工程才算全面完成。由此,贵州又成为国家实现小康的转折地,成为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转折地。

所以,将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的内容,结合到贵州所在的三个重要转折处去看,这首诗于我,就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解读,有了社会发展、变革深邃的价值,有了地理、文化合一的精神内涵及外延。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进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再读“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她唤醒了我们来自心灵深处的精神共鸣。需要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需要坚持大团结大联合,需要最大限度凝聚共同奋斗的力量。需要为中国事业再一次的伟大转折,哪怕悲壮,也要负重着豪迈前行。

作为一名无党派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我愿意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愿意发挥好建言资政、凝聚共识的积极作用;愿意认真学习“四史”去武装自己,并从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和智慧滋养。直面新的伟大斗争,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增强思想认同与使命担当。以“国之大者”的自信、包容、开放姿态,“而今迈步从头越”!

走好新的长征路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上,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伟大的战略转折。而《七律·长征》则是毛泽东写红军长征的一首著名诗篇,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是影响了中国社会整体精神品格与气质、全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毛泽东诗词: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词写于1935年9月下旬。在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历经两年的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经过无数次生死考验,从敌人疯狂围追堵截中,杀出一条血路。现在已经越过岷山进入陕北。战略大转移目的基本实现,胜利大会师为期不远。此时,作为红军领导人的毛泽东,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在心潮澎湃、激情满怀中,他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体现毛泽东一贯雄浑、壮阔的气魄、胸襟,是一首记录长征的壮丽史诗。在意境宏大、构思奇伟中,高度凝练、记叙概括了举世震惊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酣畅淋漓、艺术形象地表达出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无所畏惧、乐观自信的英雄气魄。

这首诗词中开篇两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所体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早已融为我们每个人深层次的精神叙事与力量。在遭遇困难时,我们因之占有心理上的优势,而以蔑视、藐视的态度去面对;在解决矛盾、处理问题时,我们因之拥有精神上的气概,而以无畏、积极的态度去应对。

这首诗写的是重大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想象出,红军是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下,去做一个伟大的事业;也能深切地感悟、体会到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歌颂红军的战斗精神,向困难发起挑战,超越千难万险,毛泽东这首诗,就是对长征精神的精髓的抒写、诠释。

如今,从长征胜利走到新中国,走到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走到改革开放,走到富起来强起来,再到如今奔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不管时代怎样变迁,不论社会建设和发展进入怎样的时代,在与时俱进的同时,读起这首诗,仍然会让我想到当年的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革命先烈。同时,也会想到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但我们必须担负起不同时代的使命、责任,去走好新的长征路。想到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需要有种精神,需要培养毅力,需要以红军为榜样,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不断前行!

我曾经做过十年的北京市政协委员,现在成为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相比起来,我认为,需要有更重的使命担当意识;需要站位国家大局资政建言;需要在界别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需要带动周边群众更多、更好听党话、跟党走……我有勇气、有力量提升自己,争取未来能在建言资政、凝聚共识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贡献政协委员的力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回看自己走过的人生路,对于我而言,毛泽东诗词在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无疑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渗透到我生命底处、精神深处和心灵远处。

毛泽东诗词对于我生命底处的影响,需要从出生讲起。我出生在西北边城冰天雪地的季节里,名字中的“梅”字,正是父母取自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给我取名“梅”,一方面,当然出自父母对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敬仰,另一方面,也凝结着父母对我的期望和祝愿:要像梅花那样美丽高洁,要像梅花那样不畏艰难磨砺,要像梅花那样即使面对冷冽苦寒,依然暗香浮动、照拂世间。

在不断使用、重复表达中,“梅”字成为与我的人生频繁互动的符号,成为养成我的心性的潜隐带领、反复提示,带领让我始终向往高洁,规避丑恶;不许猥琐苟且,永远阳光向天。而正因梅花越在寒冷处越见风骨,我对冬天也有了莫名的喜欢和特殊的牵系,特别喜欢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该词上阕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阕议论抒情,评点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我为这首词的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感慨,为伟人领袖的博大胸襟和抱负所折服。

因为喜欢雪,我在毛泽东《七律·长征》中也找到了心灵的共鸣。该诗不仅反映了长征这一历史大事件,更歌颂了能过雪山、草地,能战胜人类生理、心理极限的红军的战斗精神,是毛泽东对红军长征精神的文学书写和精神感怀!读之、思之、悟之,是在沉浸时,我们以心感、情入、身至,而不由自主地为毛泽东的气魄、胸襟所感召,被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所涵育!长征精神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忘我牺牲精神;是敢于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道路的求实创新精神。”透过毛泽东诗词,长征精神就此也植根于我的精神深处。

因毛泽东诗词得名,也因“梅”字,对毛泽东诗词中“雪”的意象和相关的诗词,有了自然和自觉的向往;因为“雪”,我又更多去学习、背诵、记忆毛泽东的杰作《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由此,两首词所展现的毛泽东的精神气度,所体现的红军长征精神,还有《蝶恋花·答李淑一》,让我感受到一个伟大的灵魂也可以那么深情浪漫,《沁园春·长沙》,让我感受到浩荡的革命者的情怀,这些诗词给予了我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当我今天在医疗卫生一线,为人民生活辛勤工作;当我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建言资政,立足本职,发光发热,我深深地感受到毛泽东诗词对我精神品性与境界的深刻塑造!

我们还在孩童时受到的毛泽东诗词的宏大照拂,使我及同代人在心胸和气魄上得到过培育。因此,不管是在基层工作岗位上,还是在国家履职平台上,我们都能有足够的自信,并以踏实、负责任的站位、状态,全力以赴,早早准备好了从容面对、勇敢前行!

红装多奇志,飒爽爱武装

我读毛泽东诗词,非常关注一个主题,那就是毛泽东诗词中贯彻着的他对女性解放的呼吁,对女性参加革命、参与生产的鼓励。

在毛泽东青年时期,曾经发生过一个轰动社会的事情。1919年11月,因为家庭贪图钱财,长沙青年女子赵五贞迫于父母之命嫁人。就在出嫁那天,赵五贞将一把剃刀藏在身上,在迎亲花轿中割喉自尽,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可悲的是,用生命抗争这桩不自主的婚姻,赵五贞死后的棺木上,还是被贴上了“吴赵氏”的封条。

这一桩惨剧,激怒了年轻的毛泽东。在事情发生后12天的时间里,他连续发表了9篇文章,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在反对当时社会对女性迫害的同时,重点指向那个迫害了一半性别人口的制度,同样也在迫害着另一半。毛泽东的抗争,是向着社会整体的解放和所有人的自由去争取的。

这样的观点和认识,是贯穿于毛泽东一生的。我们可以从毛泽东写于不同时间的几首诗词,去梳理、感受他对女性社会地位和身心解放的明确站位和深刻认识。

1919年11月18日,针对赵五贞的自杀,他写出了一首新体诗《颂赵女士的人格》:

不自由,无宁死。

雪一般的刀上面,染了怪红的鲜血。

柑子园尘秽街中被血洒满,顿化成了庄严的天衢。

赵女士的人格也随之涌现出来,顿然光焰万丈。

其间,对于女性为争自由、求解放而抗争的行为,明确赞许,立场见于笔端。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一首《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也是一首有着对女性应有之形象的赞美: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用叙事诗的风格和顺序,娓娓道来的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了对著名女作家到达革命根据地的喜悦;一方面在“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中,对用笔作戈,其力量能顶得上三千精兵的女作家丁玲,给予了高度评价。而最后“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诗句,也彰显着毛泽东对女性社会价值、地位的明确立场。“谁说女子不如男?”在毛泽东那里,具参与社会的勇气、力量的女性,是美丽的,也是有魅力的。

1939年,毛泽东专为在延安出版的《中国妇女》杂志写过一首《四言诗·题〈中国妇女〉之出版》,则更直接表达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思想:

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

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

到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竟成。

有妇人焉,如旱望云。此编之作,伫看风行。

诗中,毛泽东不仅热情讴歌妇女的力量,并且鼓励妇女同胞,既要投身自我解放运动,也要贡献抗日救国事业。

1961年2月,毛泽东又写下了一首广为传唱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进一步表达对妇女独立、自强,有志气、有力量的一以贯之的赞赏: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这首诗再次描绘出毛泽东心目中理想的中国女性形象,应该是“中华儿女多奇志”,应该是“不爱红装爱武装”,应该是志气、勇气俱在的社会有生力量、重要力量。

上述毛泽东诗词,表达出的是反封建、反阶级压迫的革命领袖毛泽东一以贯之的“妇女观”,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的革命自觉和爱民情怀!正因为这样,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受尽欺压的中国妇女,才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作为平等的社会成员受到尊重、参与社会事务、实现自身价值的黄金岁月!

伟人诗词是引领、是方向、是动能

谈到毛泽东诗词,最先涌上我脑海和心田的,还是毛泽东写于1936年2月的《沁园春·雪》。

对于这篇毛泽东诗词中的辉煌篇章,读过的人很难不被震撼。那样一种宏大气魄、雄伟壮阔的意气风发,那样一种壮怀激烈、从容自信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实在让人过目难忘,于是便常驻心田。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毛泽东写于1934年—1935年间的《十六字令》: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十六字令》写于红军翻山越岭的长征行军途中。当时,面对数不尽的艰难困苦,毛泽东和红军将士一道,正在用鲜血和生命突破敌人封锁,以超过人类生理、心理极限的吃苦和牺牲,越天险、战强敌、克艰难,以山岭为屏障,进行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

读到这首诗,不由得不去想象红军将士转战于群山峻岭间的场景。那该是一段怎样艰难、动荡的境遇?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大山之中补给艰难,行军打仗生命堪虞。缺医少药在所难免,流血牺牲乃是寻常。可是,读这首诗,读到的却是毛泽东的豪情壮志不减,革命激情正酣,乐观胸怀昂扬。于是,诗中之山,正是红军行军途中的置身、场景与环境,也是正在面对、克服、战胜的天险,但更是伴行和彰显红军革命精神的丰碑,是与红军罕见的无畏和英勇相呼应的精神象征。

读毛泽东的这些诗词,深切感受到毛泽东的气魄、胸怀,深深地影响到了我的成长之路。回想起来,我在经历人生许多最难的时候,总是受到毛泽东的精神鼓励和支撑。总会想,我身受和平年代的困难际遇,怎么能与红军长征遭遇的相比?而毛泽东永是豪情满怀、笑对艰险的从容、豪迈,让我每每不会在一时一地的情绪纠结、暂时面对中沉溺,而是重新鼓起勇气和信心,积极寻找应对窘境和困难的心理支撑与解决方案。

在实际工作中,我也受到了毛泽东思想的深刻教育和影响。比如在我不断转换工作岗位的经历中,每到一个新单位,我首先都是从思想建设入手,然后才考虑业务工作的具体安排。也就是通过思想建设,在员工队伍中先达成共识,厘清工作思路后,以思想建设带动业务工作开展。

我们这代人都受到过毛泽东诗词潜移默化、深入骨髓的影响。毛泽东的胸怀、气魄,毛泽东的思想、理论,都已转化为指引我们前进的精神特质、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是我们这代人的精神力量、工作动力和为人处世的立场及源头。

多少年来,我总是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决定,不论到什么工作岗位上,都以积极的态度转变角色、调整情绪,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满血复活地投入新的工作中;坚持胸怀大局,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努力以热情和激情,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方案。这背后,其实都有着毛泽东诗词对我的影响和鼓励。

毛泽东诗词是我们的能量和力量,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宝库和力量之源!

胸怀天下,奉献桑梓与人民

我出生于湘西芙蓉镇,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因为湖南人的关系,天然地对伟人老乡毛泽东及毛泽东诗词,有着深厚的情感,而在我上大学之前,我的学生时代和上山下乡期间,除了四卷本的《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诗词选》外,是没有其他书可以读的。在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次又一次地背诵中,毛泽东的很多文章和每首诗词,当时都能倒背如流。

少年毛泽东在求学离家时,曾改写过别人的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表达他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在东山高小读书期间,毛泽东还写过一首《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诗中描绘了青蛙威武轩昂的形象,以蛙设喻,抒发毛泽东人小志大、藐视天下的气概和胆略。

1925年晚秋,32岁的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上半阕在对秋水长天景色的立体刻写中,把读者带进寥廓的深秋境界。见万重山、千重树红叶晕染,看湘江秋水澄澈、千帆竞发,望万里无云的秋空下雄鹰飞翔,视清澈江水中鱼鳍翻腾。下阕则在激情回望中,怀想当年神采飞扬、意气风发的青春年少,抒发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革命情怀。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毛泽东抒写出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10年后的1936年,毛泽东又写了一首《沁园春·雪》。这首诗写在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壮举、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时。词的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经由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感叹,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进而抒发出作者的伟大抱负及胸怀:“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诗词中,表达了他胸怀天下的宏大气势、雄伟气魄,字里行间的伟人气象,不仅让人震撼、折服,也让人感受到无与伦比的豪情壮志。

最后是步入老年的毛泽东写的一首七律《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首诗里,是万众钦服的伟大政治家、革命领袖,在革命浪漫主义大写意中,让一份真挚、深沉的爱情,百转千回、感人至深!

我喜欢少年毛泽东“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自信、霸气;喜欢青年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激扬文字里有着万丈豪情、英雄气概;喜欢壮年毛泽东极目历史的天空和北国风光,说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令朝”的宏大豪迈;也喜欢老年毛泽东在“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诗句里,流露出对亲人的真情与深情。

我还特别关注、喜欢毛泽东诗词中融有的至性至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积极进取而不失真情;面对世事的阴晴圆缺,自信、自尊而从不漂浮。毛泽东诗词,是我生命的精神家园、能量来源,塑造也构造出我的品性,支持也鼓励着我不懈的追求,让我人生沿途,一直有系岸的锚、挂连的根。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要有胸怀天下的襟怀、民族大义的担当,要用心用情付出永不言累,要以所能所有奉献桑梓和人民。这既是毛泽东及其诗词里始终蕴积的深层的精神特质,也在我自然吸纳,主动拥有并自觉传承中,让履职尽责保持、保有了不竭动能、自发力量!

2021-11-19 ——全国政协“国学”读书群委员讲读毛泽东诗词发言摘登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5412.html 1 历久弥新 砥砺前行 15,41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