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摄影

工业遗产焕发“新生命”!

《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1月19日   第 12 版)

夜色中的三高炉被灯光照射得通体红色,在工业晾水池改造成的“秀池”中倒映出一片红火,十分壮观。

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天当日,姜金玉(左)与李红继身着当时的工作服,手捧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把这一刻定格下来。

现代会展和工业风貌、自然景观深度融合,为观众带来全新沉浸式会展空间体验,也使工业遗存重新焕发生机。

游客在雕塑《冬奥之约》前录制视频。

二○一一年拍摄的首钢工业园区。

第四届北京冰雪文化旅游节在首钢园举行。

独特的工业风打卡地成为创作者的写生素材。

游客在“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小憩。

老旧仪表变身园区一景。

现代会展和工业风貌、自然景观深度融合,为观众带来全新沉浸式会展空间体验,也使工业遗存重新焕发生机。

本报记者 齐波 通讯员 孙力 摄影报道

走进首钢园区,高炉矗立但不见烟尘滚滚,厂房依旧却不再机器隆隆;昔日的“钢铁之城”已变身为空气清新的高端绿色生态园区。漫步在位于北京西城区的“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随处可见创意十足的艺术装置,坐在离天宁寺塔只有一墙之隔的咖啡馆,一边享受咖啡时光,一边感受蓝天白云之下的古塔……

随着老钢铁厂、热电厂、废弃的作坊等在保护利用中“浴火重生”,变身文创园、博物馆,重新融入百姓生活。如今,到城市里的一些网红工业遗产“打卡”,早已成了很多人休闲娱乐的方式。

21世纪初,百年首钢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停炉熄火,为“还首都一片蓝天”,钢铁巨人毅然转身。十余年后,首钢园再次与奥运结缘。这座百年工业遗产,因冬奥会实现了火与冰的转换,正在成为冰雪运动的新地标。百年首钢的华丽转身,成为北京工业遗迹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43岁的李红继是首钢转型发展的一分子,作为炉前工的他曾负责高炉的出铁工作。每天跟1500度的铁水打交道,尽管穿着耐高温、耐火的阻燃服,阻燃服被烤得冒烟也是常有的事。如今脱下旧工服,换上一身全新的西装,李红继成了冬奥物业事业部安全主管。“以前听说老厂要改造,我特别怕这些建筑留不住了。现在看到工业遗产都保留下来,还被改造得这么时髦,看到熟悉的‘老朋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作为首钢人,我骄傲!”李红继言语间难掩激动之情。

“大家好!欢迎来到首钢园参观。以前,我就在这里工作、开天车……”44岁的姜金玉曾是首钢的一名天车司机,每天在距离地面二三十米高的天车里高空作业,被称为“空姐”的她如今是首钢园区服务公司冬奥物业事业部的一名讲解员,向国内外来访者讲述首钢的精神和文化。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见证,是工业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业文明的发展都留下了宝贵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不仅见证了我国近现代工业化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介绍,近年来,政府和民间都在关注工业遗产,在有效保护基础上,探索利用发展新模式,推动工业文化传承发展,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支持工业用地转型升级,2018年初,北京市发布《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对引导工业遗产保护和城市功能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工业遗产见证着工业文明的辉煌演变,具有宝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对于维护城市历史风貌、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保持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特殊意义。”在全国政协委员董恒宇看来,如何有效保护、挖掘及合理利用工业遗产,实现保护与开发并存,成为城市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课题。“要让‘工业锈带’蝶变‘生活秀带’,让工业遗产焕发新的活力。”董恒宇说。

“工业遗产是人们的情感记忆和精神家园,是一个区域文脉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798、西城区‘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海淀区768产业园等都是北京工业遗迹成功转型的案例。”全国政协委员陈双告诉记者。

2021-11-19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5428.html 1 工业遗产焕发“新生命”! 15,42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