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磊
由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研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简称“蓝皮书”)近日在京发布,这是我国第一本关注听力健康的蓝皮书,填补了我国听力领域的空白,对中国听力健康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蓝皮书聚焦听力健康发展现状
蓝皮书分为“总报告”“调查篇”“政策篇”“应用篇”和“科教公益篇”5个部分。该书指出,老年性耳聋占据了我国听力残疾致残原因的首位。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总体上,老年性耳聋占据了我国听力残疾致残原因的首位(51.61%),其次为原因不明(13.61%)、中耳炎(11.80%)、全身性疾病(4.83%)等。男性原因不明、中耳炎、药物中毒等类听力残疾发生率高于女性,全身性疾病导致听力残疾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此外,老年性耳聋、传染性疾病等病因导致的听力残疾无显著性别差异。
家庭因素为0-14岁儿童听力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在听力障碍人群中,约60%的15岁以下儿童听力障碍是可避免的,因此对儿童听力障碍的有效防治是提升全人口健康水平的关键所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原主任龙墨表示,我国听力学、听力康复事业近几十年取得巨大进步。听力健康事业发展到今天到了需要总结、思索,巩固成果、寻找不足从而进一步提高的阶段。
蓝皮书除了阐述与听力健康相关的基本知识外,更主要的是就我国及国际听力障碍现患状况、相关政策和标准、助听技术的发展、听觉言语康复、基础研究、科普宣传、公益事业及听力学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梳理,主要是聚焦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比如我们正在面临的新型信息技术带给青年人的噪声问题,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大比例听障人群问题,新型助听产品的不断推出及国产化问题等等,这些内容无论对政策制定人员、还是从业的专业人员都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我国听力健康事业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因此蓝皮书出版有其特殊的价值。”龙墨说,“这是首部‘蓝皮书’,但肯定不是最后一部,相信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社会发展,一定还会有第二部、第三部听力健康蓝皮书的出版。”
委员建言听力健康事业发展
龙墨表示,201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2019年各省均出台具体实施措施。至此,0-6岁残疾儿童康复基本实现全覆盖,并向学龄儿童、成人发展。听力残疾人通过早期、及时干预,听障儿童可随班就读,成人特别是老年人可提高生活质量,残疾儿童康复也得到质的飞跃,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龙墨认为,现有政策在贯彻落实、加强覆盖面、规范康复机构、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还需要持续完善。“当前听力健康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康复服务供给不足,覆盖年龄段不全面;基层机构服务条件和能力不足;政府保障力度及已有政策贯彻落实需进一步加强;融合教育质量有待提升。”龙墨说。
为此,龙墨建议,加大政策覆盖力度,惠及更多听障人群。在对0-6岁听障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的同时,应加强对听障青少年、成年人的关注。
“还应明确政策落实主体职责,加强督导力度。”龙墨说,例如应形成有效监督和问责机制,同时加强对政策实施效果的科学评估;在积极落实现有康复医疗报销范围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进一步扩大康复经费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加大督导落实力度。
龙墨认为,规范机构建设标准,疏通人才晋升渠道也很重要。她透露,目前,伴随着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出台,中国残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正就康复机构的准入、管理、服务、人员等出台相关标准和规范,以进一步规范康复机构服务。“面对听力语言康复专业人才短缺、职称晋升渠道不畅通的现状,希望有关部门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给出明确的意见和政策。”
最后,龙墨建议,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知晓度和参与性。“如将听力健康纳入基础教育、通识教育中,重视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接受公众对政策落实的监督,及时对公众所提意见和建议给予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