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彤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医药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为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代中医药工作作出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中医药法》颁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出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中医药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局面。
同时也要看到,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和多元价值发挥还不够,与中央要求、群众期待还存在差距。11月26日,全国政协召开“加大中医药资源的发掘和保护”双周协商座谈会。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科技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监局负责同志聚焦主题深入交流。
为筹备好此次会议,8月19日至2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率提案委员会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组赴甘肃、山西开展调研。委员移动履职平台于10月20日开通主题议政群,100多位不同界别的委员们从中医药蕴含的传统文化、走中国特色中医药道路、完善中医药评审机制等话题展开互动探讨,凝聚共识,这些建议也被带到了会议现场。线上线下的全方位准备,为此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奠定扎实基础。
守正创新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一些委员认为,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迫在眉睫,要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表示,我国中医药临床优势显著,但科学研究十分薄弱,研究投入、重大科研平台都很缺少。
卢传坚说:“要面向中医药原创基础理论设立专项,推动中医药原始创新。中医药学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原创理论的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研究难度大,只有以原创性、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为抓手,聚集优势资源集中攻关,才有可能取得突破。”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中医药的突出贡献。抗疫过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和团队研制出的中药新药“宣肺败毒颗粒”发挥了重要作用,入选“三药三方”。这是张伯礼和团队长期坚持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原理、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结果。
张伯礼也来到了本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现场。他在会上表示,坚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须强化问题导向,把握重点任务,同时也要不断引进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我所用。
张伯礼认为,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的作用原理,这也是守正创新的具体体现。“建议以评价机制改革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特别是在人才政策方面给予倾斜。希望在以后的像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评选中,将参评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单独分组、单独评审,或给一定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和释放中医药人员的活力,增强中医药发展的后劲和动力。”张伯礼说。
在回应环节,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平台建设、人才建设、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等方面做出解释。委员们从中也了解到,有关部门将协同联动大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作为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大工程,同时加快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出台,促进优秀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
传承精华实现高质量发展
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
委员们认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瑰宝,是祖先留给后辈的宝贵财富,要切实做到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现在既能从事中医药古籍文献研究,又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团队和专门人才严重缺乏。”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王国强在会上坦言。他认为,中医药古典医籍是我国数千年医学和诊疗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因此,要加快以《中华医藏》编撰出版为重点的中医药经典古籍的集结,开展海内外中医药古籍资源的普查,推动中医药古籍的存藏保护与抢救修复工作,实施中医药古典医籍数字化重大项目,加快培养一支中医药古籍文献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的专业队伍、创新团队和复合型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主任、保健医疗部主任张洪春表示,中药炮制是中国传统医药守正的重要环节,炮制技艺是关键制备或提取手段。他建议,将中药炮制技艺与理论的研究,列入国家科研重点项目,支持中药炮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完善符合行业特点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把传统“师徒传承”模式融入现有教育体系,支持开设“炮制老专家传承工作室”,为经验传承提供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科协主席史可注意到,常用的500余种中药材品种质量总体较好,但也有少部分中药材的合格率仍然较低,像掺伪掺杂、染色增重、过度熏硫等问题仍较为突出。“保障中药材质量及其稳定供给是支撑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史可建议,对中医药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适时修订,根据行业的特点来调整明确执法的主体部门及其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认为,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优质的中药材是关键,优良品种及优质种子种苗是基础。他建议,要将种质资源库列入国家重点项目支持,并作为国家战略持续推进;加快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管理条例或办法;建立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区域检测与评定中心。
会上,还有一些委员表示,要加快中医药“走出去”的步伐,提升国际社会的认同感。
“中医药现在传播到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尚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副主委、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陈红专通过视频连线说。他建议,要加强中医药标准的制定和国际合作能力的建设,主导与参与更多世界中医药相关国家和地区标准政策制定,创造中医药“走出去”更有利的外部环境,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盟、非洲等区域国家的中医药合作和推广应用,国家层面以大国外交的高度做好整体布局、练好内功的政策组合拳。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秦海涛以吉林人参产业发展为例表示,要推进人参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规范监督管理,打造人参新支柱产业,深度挖掘整理“长白山人参”文化资源,讲好“长白山人参”文化故事,鼓励企业或行业组织积极通过国际学术论坛、国际展会等途径宣传推介品牌,提升我国人参的知名度和国际认同感。
破除瓶颈改革完善评审机制
在今年8月的督办调研中,调研组了解到,国家医保方面对中医药的支持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多数地方未将中医优势病种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没有设置独立的中医药服务医保新增项目评审小组且通过率低;有些地方对中医医疗技术联合使用不予报销;中医药服务项目定价普遍偏低、价格调整幅度和频率不足,等等。
参加调研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局原副局长马建中说:“医保这些年对医药的支持非常大,但是从患者的角度来讲,医保如果能够对中医药进一步支持,对患者是非常有利的。”他建议,加快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政策,及时对中医药服务项目进行调价评估。同时,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适当提高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降低起付标准。遴选发布中医优势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
“许多中药品种是20多年前审批的,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涌现,老工艺标准已经严重滞后于科技进步。”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工商联副主席、医药业商会会长林凡儒从企业角度提出中医药审评审批中存在的问题。对此,林凡儒建议,要改革完善中药注册、审评审批管理。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上市申请注册、审评审批和知识产权保护上提供政策支持,激励中药创新药研发。此外,全面实行中药生产工艺变更备案制,建立反映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评价技术体系。
推进中医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中医药注册费分类、增加古代经典名方申报路径……委员们的建议得到了与会部委同志的认真回应。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将被吸纳到有关部门未来的政策制定中,助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