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民意周刊

关注“小细节” 破解“大障碍”

——重庆铜梁区政协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体验式调研小记

《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1月29日   第 06 版)

通讯员 文博 本报记者 凌云

假如此刻看不见光明,摸索行进在人流穿梭的街道该如何自处?假如此刻坐着轮椅“爬坡上坎”会有多艰难?

11月18日,一场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体验式调研活动在重庆市铜梁区政协社会福利界别组织下开展,委员们戴上眼罩、坐上轮椅,以视力、肢体残疾人士的视角,用心用情解答这些问题。

“这栋居民楼拐角扶手破损差点划伤手,要联系物业尽快修缮。”“无障碍坡道太陡,坐轮椅不依靠外力无法上坡。”“这个盲道‘断头路’差点让我摔一跤!”沿着残障人士的行进路线,委员们一路摸索、一路思考,这才发现平时生活中很多不起眼的“小细节”在残障人士那里却是“大障碍”。

听说巴川街道独居的70岁盲人张达信婆婆曾经晾晒一件衣服需要半个小时,委员们来到张婆婆家中,换位体验了经过无障碍改造后的居家便利:半自动晾衣杆、语音电饭煲、卫生间扶手……

听说目前全区已对1305户困难残疾户安装了升降灶台、助浴热水器等家庭无障碍设施后,在基层社保所工作的区政协委员杨冬梅一面点赞区残联的工作,一面提出了更多的疑问:“如果我出门遛弯,最远能去哪儿?”“如果我要买菜,怎样才能更方便?”

大字版图书、盲文图书、语音图书、便携式远近两用电子助视器……在铜梁区图书馆视障阅览室,把书本放在类似于复印机的机器上就能自动阅读,打开电脑就有语音提示操作,无障碍阅读设施既拓展了“耳力”,也启发了从事科技工作的区政协委员陈恒煦的“脑力”——如何用科技赋能残障人士,让无障碍阅读更轻松?

部分办事机构没有无障碍电梯,博物馆前的轮椅坡道坡度过高,少数车辆、石礅占用盲道影响残障人士出行……在办事大厅、在公共场所、在公园、在马路……委员们一边体验,一边把更多的疑问和盘托出:如何帮助残疾人打造“有爱无碍”的设施环境?如何加强残疾人心理建设?

问题在代入体验中不时迸发,解题思路也在摸索思考中逐渐明晰。“加强统筹、规划先行。”来自残联的肖师在委员建议,整合住建、市政、交通等部门力量,将无障碍工程纳入城市规划进行系统性、连续性建设,同时明确监管主体,建立问责机制,整顿无障碍设施被占用、破坏乱象。

“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弘扬共享理念,消除隐性歧视。”区政协委员、人社局副局长姜正德认为,相较于有形的无障碍设施,无形的设施环境同样值得重视。这一观点立即得到区政协社法委主任刘兵的赞同,他认为普及2012年就出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保障残障人士的合法权益也是无形的设施之一。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引导社会工作者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探索社区配餐是委员们讨论的重点话题。“既要把便利送上门,也要让他们出门就感受到便利。”陈恒煦委员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

“除了送钱送物,站在残疾人的位置设身处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为宝贵。”在当天的调研座谈会上,区政协副主席陈庆华高度肯定了这次“以小切口关注大民生”的界别活动。她要求,下一步大家还要融入残疾人群体,真正以他们的生活半径为尺度,用心用情用力察实情、解难题,让他们用光明的心期许更光明的未来。

2021-11-29 文博 凌云 ——重庆铜梁区政协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体验式调研小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5859.html 1 关注“小细节” 破解“大障碍” 15,85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