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志红
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年)》之前一周,中国工程院发布2021年院士增选人员名单,2位民营经济人士上榜。至此,已有5位民营经济人士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值得注意的是,院士增选活动每两年一次,2009年,吴以岭成为第一位民营经济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10年之后,2019年、2021年,每次都有2位民营经济人士上榜。
当选院士,在中国是对科技工作者国家级的、最高的肯定。工程院院士偏向科学应用,在科学应用方面,民营企业有自己的优势,所出的院士全部是工程院院士。这些院士来自中医药、机电、互联网、集成电路等行业,不论是在传统领域,还是新经济领域,他们都是靠自己独特的核心创新技术,成为行业的科技领军人物。例如,2019年当选的王坚,主持研发了中国唯一自主研发的云操作系统——飞天,2021年当选的马玉山,解决了行业“卡脖子”问题,带动我国控制阀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进步15年左右。
他们的当选,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成果。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民企也出院士的破题,本质上是国家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创新的成果。
这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上的突破。2018年底,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公开表示,将积极吸纳长期奋斗在民企科研一线、符合条件、德才兼备的英才进入院士队伍。工程院对民企科技人员永远不设“玻璃门”和“天花板”。2019年1月,院士选拔工作启动之初,中国科协在通知中又一次明确提出“要特别关注在企业特别是基层和民营技术创新中做出重大成就和贡献的工程科技专家”。事实也证明,近年院士的遴选确实打破了传统的所有制藩篱,在科技创新的顶级层面,创新不问出身的大门已经越开越大。
事实上,来自部委的数据更能说明一切。据科技部的统计,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中,来自民营企业的人才占比超过90%;据工信部的统计,全国共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其中民营企业3767家,占比达79.1%。还有来自全国工商联的信息显示,在2000年度至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类项目中,民营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的项目累计获得3项特等奖、31项一等奖和710项二等奖,分别占15.8%、13.4%和21.6%。
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民企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推动我国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的时代有新的挑战。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激昂澎湃。11月24日,在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指出,引导民营企业加强科技创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对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有重要意义。
政策红利在不断释放。近期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立足当前着力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着眼长远着力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配合国家政策,全国工商联也将在近期出台推动民营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文件,搭建好服务平台,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获得感。
在科技的星辰大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民营企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