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发言摘登

■ 江苏分会场

因地制宜拓展劳动实践场所

《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2月16日   第 03 版)

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晓庄学院副院长贾创雄:

劳动实践场所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和“第二课堂”。当前,各地中小学仍普遍面临劳动教育实践的“场地之困”。一是校内劳动实践资源总体稀缺,二是校外劳动实践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三是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形式单一。为此建议:

一、加强统筹,构建协同机制。构建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参与的协同机制。各级政府应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对劳动教育经费投入的统筹,大力推进校内劳动教育场所标准化建设和校外综合性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如,苏州市每个区县至少有一个专供青少年开展劳动教育的“六有”基地,即有土地、有经费、有场馆、有宿舍、有教师、有课程。

二、立足实际,挖掘校内劳动实践场所。中小学校要发挥主体作用,因地制宜,采取“整体+边角”形式,将“边角”小空间改造成劳动实践场所,打造立体校园。或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新建、改造劳动实践场所。

三、积极推动开放科教系统资源。推动各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等结合自身专业、学科特点,开放相关实验室、实践基地,为中小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服务。

四、着力打造校外综合性劳动实践场所。利用校外综合实践实训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中小学研学教育实践基地等资源,打造综合性劳动实践场所。如,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实践基地,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融合爱国主义、革命历史、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等资源,劳动教育内涵丰富。

五、共建共享行业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门要加强与文旅、农业、科技等部门合作,积极打造融合生活、劳动、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多样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立“校外劳动教育联盟”。如,常州市建立了以“市级学生劳动实践中心+生态农业体验、地方文化传承、智能制造实践、未来职业探索”为模式的劳动实践基地。

2021-12-16 ■ 江苏分会场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6693.html 1 因地制宜拓展劳动实践场所 16,69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