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学术家园

把一生献给戏曲

——缅怀郭汉城先生

《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2月27日   第 12 版)

作者:吕育忠

将348个戏曲剧种的经典力作及其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内容,予以荟萃展演,实际是中国戏曲的传承者们以及中国戏曲的维护者们对时代、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对文化高度的自信和自觉所致。

——2018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在江苏昆山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时年101岁高龄的郭老送来祝福和期望

2021年10月19日,中国戏曲界的泰山北斗,104岁的郭汉城先生安详辞世。这位谦和豁达、厚德至善的长者,把一生都献给了戏曲。

郭老是新中国戏曲事业发展的亲历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身体力行者。他少时即与戏曲结缘,喜爱家乡戏;青年时进入延安陕北公学,专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从事戏曲改革工作。正是在领导和经历戏曲改革的过程中,他看到了大量优秀的戏曲演出,深切认识到传统戏曲的巨大魅力,用他的话说,是“惊奇地感受到祖国文化遗产的丰富和人民创造力的伟大”,从此立志,“一生愿意为戏曲事业献身”。他在实践中检验政策和理论,用理论引导并促进实践。他不断地看戏、评戏、讲戏、研戏,还写戏,真诚地关心演员成长和剧团发展,以极大的亲和力与许多戏曲从业者、基层院团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以睿智的理论头脑指引了一代代戏曲人从稚嫩走向成熟。他择一事,终一生,以终身不怠的状态,为传统戏曲在新社会、新时期、新时代焕发灼灼新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为当代戏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郭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来研究戏曲历史与现状,探求戏曲发展规律,构建戏曲理论大厦。张庚、郭汉城二老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至今仍是当代中国戏曲理论研究中具有标志意义的学术成果。凭着对戏曲特点和价值的深刻把握以及在戏曲理论上的深厚修养,无论在戏曲发展的低谷期还是上升期,郭老始终怀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始终对戏曲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方向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对戏曲“推陈出新”方针、“三并举”政策的科学阐述,对戏曲“人民性”特征的高度重视,对戏曲现代戏的系统剖析,对戏曲审美意义和时代价值的准确判断,诸多理念都是与时俱进而又从根本上一以贯之的,是经受了实践和时代检验的。

郭老晚年虽然深居简出,但一直对戏曲牵肠挂肚。2018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在江苏昆山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这是全国性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戏曲剧种展演展示活动,时年101岁高龄的郭老,以亲笔签名、口头传授的方式,为百戏盛典送来祝福和期望。他说:“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表演艺术,是为人类所共享的文化遗产……将348个戏曲剧种的经典力作及其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内容,予以荟萃展演,实际是中国戏曲的传承者们以及中国戏曲的维护者们对时代、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对文化高度的自信和自觉所致。”他认为,如何让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代实现良性发展,如何让民族的戏曲艺术在戏曲化和现代化的目标上实现与时俱进,仍然是戏曲界、文化界要高度重视的时代命题。他“期待新时代中国戏曲更精彩的展示,长久地存活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中”。百戏盛典举办期间,郭老还时常关心进展情况,思考戏曲的前途命运。他对戏曲的传承发展如此关注并寄予厚望,令人动容!他对戏曲事业的上下求索,对戏曲理想的不懈追求,令人敬佩!

郭老一生追求光明,心系党和人民;一生信念坚定,胸怀文化大业。他虚怀若谷,高风亮节,以毕生精力,无私奉献于中国戏曲的传承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理论成果和宝贵的精神遗产。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我们将在郭老精神的感召下,沿着老一辈戏曲人奋斗的足迹,继续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文化自觉,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奋力前行!

(作者系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一级巡视员)

2021-12-27 吕育忠 ——缅怀郭汉城先生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7295.html 1 把一生献给戏曲 17,29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