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朝英
“企业家在推动共同富裕中大有作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国家要创造有利于企业家创业、创新的体制、政策和文化氛围。”12月22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维迎在一个论坛上说。
当日,2021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在京召开。主办方是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中国企业改革50人论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
峰会上,多位嘉宾们在演讲时,都肯定了企业、企业家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
张维迎通过分析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发现了几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一是企业家占总人口的比重,与职工工资等收入占总生产结余(表现为职工收入、企业利润、税收的总和)的比重呈正相关,比如浙江。这意味着企业家不仅仅增进了平均财富的增加,而且使财富的分配更合理。原因是市场更加有效,企业家彼此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为吸引工人就要提高工资待遇。
二是一个地方吸引的外地企业家越多,这个地方的人均收入水平就越高,比如深圳。这也从侧面说明,营商环境优化对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具有非常明显的拉动作用。
三是一个地方企业家密度越高,低保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越低。这意味着企业家能够创造不同的就业机会、有效解决贫困人口就业。
张维迎还发现,大致来讲,如果一个地方人均拥有的企业数量增加1%,这个地方低保人口的比例可以减少1.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体制改革综合司司长徐善长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微观政策中,最重要的是企业政策。“当前,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打通宏观政策、企业政策,实现政策的一致性、协同性和有效性。”徐善长说,要有全口径的企业政策。针对市场主体的政策应该一视同仁,既要强调特殊性,又要坚持一般性。
对于国有资产、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徐善长提出,我们要明晰目标,落实好中央的战略部署,既要注重发挥带动作用、实现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等战术层面的目标任务,又要高度关注战略层面的目标,比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中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认为,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对大量基础核心行业进行投资。宏观政策目标,不单纯是GDP增速,还包含国家长期价值、长期核心竞争力提升。以此作为思考未来的出发点,我们要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最重要手段,辅以顶层设计,实现有效市场跟有为政府更高水平的结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认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创造未来,需要进一步思考。让企业家精神得以成长,活力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出来。关键在于我们需要从文化、制度、政策、资源等方面入手,打造促进微观主体自我成长的一套环境,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