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慈善周刊

高原唇腭裂女孩重拾笑容——

一张照片带来的改变

《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2月28日   第 11 版)

本报记者 赵莹莹

与当年“希望工程”的大眼睛苏明娟一样,5岁藏族小女孩土登卓玛的命运,也因一张照片而发生了改变。

不久前,在深圳儿童医院,阳光中醒来的土登卓玛听医生告诉她,“唇腭裂修复手术非常成功,你很快就是个更漂亮的小姑娘了。”她稚嫩的脸庞上,一双清澈的眸子闪动着藏不住的喜悦和笑意。

一个多月前,也是这双明亮的眼睛,出现在一组名为《高原上的义诊》的手机摄影大赛作品中,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照片中,戴着口罩的土登卓玛望向镜头,有忐忑也有期待。曾拍摄“希望工程”的摄影师解海龙在个人账号里,称这张照片为《口罩里的微笑》,还有很多网友称其为“新时代的大眼睛”。

“唇腭裂这个先天缺陷,让小姑娘带着些许自卑,半拉的口罩遮挡了她完整的笑容。”拍摄者王旭清楚记得当时的场景。作为摄影志愿者,今年7月,他跟随公益团队到达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

义诊当天,很多人都是早早来到现场。人群中,王旭发现3个戴着口罩的孩子紧紧靠在一起。看了筛查表后得知,他们是兄妹,哥哥患有脊柱侧弯,两个女孩患有唇腭裂。逐渐熟悉后,他用手机拍下了望向自己的一双眼睛,并在返程后用义诊中记录的照片参加了摄影大赛,“如果照片能被更多人看到,也就意味着会有更多人关注。”

“整个创作过程中内心颇有感触。”王旭告诉记者,义诊专家帮助患者筛查唇腭裂和白内障过程的神情、聚精会神听取医生建议的藏族小朋友、驱车家访为藏族家庭进行筛查义诊……眼前所见深深触动并影响着他。在高原,虽然看不到大城市的繁华,但王旭能在每个居民身上看到义诊给他们带来的温暖。

2015年初次受邀拍摄义诊活动时,王旭总担心形式大于内容。然而,跟拍的7天里,他看到3个慈善诊室每天连轴运转为孩子筛查,看到医生、护士与志愿者如何马不停蹄地忙碌,看到一个又一个孩子、一个又一个家庭被治愈、被救助。由此,他开始真正投身到公益事业中。

6年时间过去,一个个身影、一张张面孔,被王旭借助不同拍摄工具最终以影像定格。高海拔特殊环境下,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疼、气短,有时握不住单反相机,只能用手机拍摄。一个意外的收获是,王旭发现手机摄影除了更轻便及时,也更利于抓到拍摄对象自然、真实的瞬间。

从公益活动的见证者、记录者逐渐成为参与者,在多次义诊活动中,王旭看到,尽管是普通的白内障,很多患者也无力负担治疗费用。而类似唇腭裂这样的情况,更让很多家庭望尘莫及。

拍更多照片,让高原义诊获得更多关注,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救治。这,是王旭跟拍高原义诊的愿景与决心。其间,令他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像土登卓玛这样的高原患儿,正在借助影像的力量被关注、被看见。

得益于照片《口罩里的微笑》,慈善组织集结多方善意,治疗的机会也悄然而至。土登卓玛在深圳进行了唇腭裂修复手术。目前,她术后恢复良好,和其他孩子一样,笑容开朗而自信。

“凝聚影像的力量,人们的生活将得到更好的改变。”小卓玛顺利进行手术,让王旭看到了更多希望,“相信会有更多人投入到慈善公益事业中,这将改变更多高原唇腭裂儿童的人生,弥补他们的遗憾。”

2021-12-28 赵莹莹 高原唇腭裂女孩重拾笑容——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7347.html 1 一张照片带来的改变 17,34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