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在线

科学家还应去启迪更多人的科学梦想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1月05日   第 10 版)

张德兴

“服务科技创新,启迪国民思想,驱动高质量发展,引领开拓民族未来”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目标,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

第一,树立“圆梦”意识。科学家要把科普作为一个基本社会职责,通过“圆自己的梦”让其他人特别是青少年儿童有一个更宽广的梦想,并启迪他们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社会资助了科学研究,科学终究是为社会服务的,科普本质上是一种公益性成果转化,因此,把基础和前沿知识传递给社会大众是科学家的一个基本社会职责!对于曾经梦想成为科学家的人来说,当他成为科学家后,他只是圆了一半的梦,另一半的梦则应该是向社会传播知识和发现知识的秘诀并启迪后辈。所以,科普是双向“圆梦”行为。青少年儿童是民族创新发展繁荣的未来所在,如果他们每个人都有宽广的梦想,这些梦想汇聚在一起就必能让我们民族永葆创新精神常青,助推民族伟大梦想的实现。

第二,助力“体系”建设。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把今后一个时期科普任务聚焦到对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和领导干部及公务员五大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提升,因此涉及国家科普教育体系的建设任务。虽然针对不同人群科普的内容、目的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应该可以概括为七点: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开阔眼界、启迪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未来。科学工作者应该自觉地助力国家和社会尽早建设成职能完备的科普教育体系。鉴于对青少年的科普具有长久的全局重要性,事关未来科技创新和持续性高质量发展,因此,奋战在科学一线的卓有成就的科技工作者应该倍加关注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自觉协助推动科普真正融入教育事业,让高质量科普成为中小学校的基本支撑条件,以前述七个方面为培养目标,让我们的后代以全新的科学面貌担负民族的未来。

第三,实现“人剑”合一。书籍是人类最独特最伟大的发明,也最终使人类文化在动物界中彻底脱颖而出。书籍是传播传承知识、思想、理念和智慧的最有效的工具(这里的书籍是广义的,包括纸质书、电子书、网页、音视频等),其影响可以跨越时空,例如我们至今仍受惠于四书五经。我们国家科普工作中的一个关键链条——科普作品——是最薄弱的环节,亟须强化。市场上的中上乘科普著作几乎没有例外都是国外作品的翻译,鲜少体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贡献。“为什么这些书都是外国人写的?”孩子们一个直白的问题就让我们无言以对。因此,创作一大批适合国人和国情的优秀科普作品实在是迫在眉睫!这也应该成为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基本追求——我指的是用自己的独到思考和理解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转化成启迪民智、滋润心灵的科普读物,而不是召集徒子徒孙“串”出一本杂论集来。借用中国武侠“人剑合一”的理念,科普的最高境界是科普人和科普事变成人事一体,那么优质的科普作品也必然是水到渠成的!因此,创作优质科普作品也就成为通向最高境界的必由之路。

第四,推进知识融合。当代科学的进步正在消除学科间的界限,即便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界也开始被打破,例如经济学问题、生态学问题、进化生物学问题共享某些深刻本质,人类历史演进问题、社会考古问题、古生物学问题以及古基因组演化问题互为交织补充。因此,公民科学素质应该是自然科学素养、社会科学素养以及文化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就像李有毅委员所呼吁的那样,科普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树立开放思维。在“大科普”的理念下,今后和未来的科普似乎应有更深广的内涵,推进知识大融合,应包括广义历史和文化在内的社会科学成分,以全面开阔视野,增强民族自信的自觉性,从而全面激发民族创新活力。例如,深刻认识发达国家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历史根源及其国家治理模式,对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和科技创新的自觉性就非常重要。

基于以上思考,有如下三点建议:第一、从国家层面建立法规制度,重视并规范科学家的科普实践活动,让他们的贡献得到认可,从而有效推进“两翼理论”的实践;第二、国家在机制上解决中小学科学教师编制配备、教师培养培训、岗位稳定性和贡献认可问题,使青少年这一关键人群的科普教育得到基本保障;第三、建立法规制度,预防和惩戒科普教育中的投机行为、功利行为、欺骗行为等不良行为,保障科普教育质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

2022-01-05 张德兴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7661.html 1 科学家还应去启迪更多人的科学梦想 17,66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