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毅
科普是指利用大众传媒,向社会大众推广科技相关内容,使社会大众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懂更多的科学方法,逐步形成有科学思想、具备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科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开展的工作,因为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是我们开展科普的终极目标。但我们看到开展科普工作进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社会大众对于科普主体认识上存在缺陷。体现在科学家对自身责任与认识的缺陷和社会对科学家进行科普的需求之间构成矛盾。一是传统的思维模式,即认为科学家都是处于一个高深领域,普通百姓高不可攀。二是科学共同体与普通百姓之间很少有沟通的时间和机会。三是科学家没有更多的时间就一些专业、科学知识进行简化向公众进行普及。
第二,科学共同体和科普传播的媒介有现实矛盾。一方面科学家需要能和科普的客体进行更好地沟通,而大众传媒是最好的媒介。另一方面一些科普传媒工作者又可能缺乏专业的科学素养,这使得科普知识传播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第三,科学共同体的现实利益需求同国家的嘉奖机制存在矛盾。由于目前我国对科学家的嘉奖并不涉及科普方面甚至科普成果,他们不愿意花费时间到对他们的职业前途帮助甚微的事情上。
第四,普及的科普知识主要是最基本的科学知识,而没有重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普及。
第五,普及科普知识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而忽略了人文社科知识的重要性。
第六,科普的内容有的较为陈旧,缺乏新颖性和吸引力,科普的内容过于笼统化,没有更好地针对不同受众进行更鲜明的层次划分。
为此建议:
第一,政府要号召全民总动员。科普人员要做到多样化。政府帮助科学共同体和社会公众明确科普的真正含义和真正对象,告诉社会各界人士,科普是一项全民性事业,需要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科普事业。
第二,政府应出台科普加强政策,并且推动科普真正融入教育事业。这样才能从实质上推动科普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需要科普的力量,不仅仅让国民接受学校专门化的知识,而且应该让科普进入学校,教育学生在校阶段和进入社会阶段,都应该学习科普知识,不应该出现基本知识的断层,这样才是更好地贯彻党的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体现,用更好的实际行动响应全民总动员的科普事业。
第三,要植入创新性思维。从事科普工作的各个群体应该将创新性思维深深地植入科普活动中去,让科普活动更加接地气,更受公众的欢迎,不断地向典范学习和取经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一些电视节目已经将科普角色渗透进他们的主题。比如“快乐大本营”的“科学实验站”,把科学实验室搬到了大众面前;“最强大脑”节目中的“让科学流行起来”的口号就是很好的典范;央视10套节目的科普节目也做得很好。科普节目要更多地满足不同观众的喜好等需求,受众也应该更多地意识到学习科普知识的重要性。总之,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要兼顾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传播,不仅普及科技的正面效应,也应该将科技潜在的负面效应告知大众,不仅要普及自然科学知识,也应该普及人文社科知识。要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不同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有不同的着重点。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联合学校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