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包松娅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核心支撑,必须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举全国之力推动建设。”1月5日下午,北京市政协科技界委员史新兴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部分界别联组会上表示。
当日,来自民革、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台盟、无党派、科技和教育等部分界别委员,在联组会上围绕“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球领先创新高地”协商议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参加联组会,听取政协委员意见建议,共话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不少委员认为,从一些指标上来看,北京已经具有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特征。比如2020年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6.44%,居全球城市前列,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全国最高。“但要进一步增强全球性话语权与引领力,还需加快国际性要素集聚,聚焦原始创新,加大吸引符合北京功能定位的国际高端创新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等在京落户,以国家实验室体系和大科学装置创新平台为引领,谋求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李昕委员提出,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一定要突出“国际”二字。
作为多年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服务科技工作者,程静委员在调研中发现,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未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只有30%。“要建设科技成果技术中试小试实验环境,对科技成果进行中试熟化处理和工业化验证,形成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创新生态链。”程静说。
同样关注成果转化问题的佘京学委员从创新联合体的角度呼吁,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
“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作为各类经济政策的重要出发点。”王汝芳委员提到,创新要素聚集的中关村正是培育和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沃土,建议中关村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集群,进一步将创新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链、价值链发展优势,为我国在全球创新和产业链分工中占据关键位置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技创新离不开高水平科技人才。作为海外归国人才的一分子,丁洪委员建议,“要发挥国际合作优势,在北京打造一批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丰富海外人才引进渠道多元化,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在北京市政协党组书记魏小东主持下,11位委员从不同角度畅谈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在每一条意见建议中展现了政协委员对北京打造全球领先创新高地的祈愿与信心。
蔡奇认真记录,一一回应,称赞大家发言内容翔实、反映情况具体、意见建议中肯,听了很受启发,要求各相关部门把意见建议带回去认真研究吸纳。蔡奇还代表中共北京市委对市政协全体委员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一年来,各界委员为首都发展献计出力,贡献了聪明才智,希望今后继续积极建言献策、汇聚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