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华夏周末

一本学习调研的好教材

——读南红杉、舒风编著《调研笔谈》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1月15日   第 07 版)

作者:谷亚光

室外,一场北风呼呼吹着黄叶打着旋的飞跑。室内,一杯香茗飘着温暖的水汽伴着读书人。读书人读者何?《调研笔谈》也。

南红杉、舒风编著的《调研笔谈》笔者已读了两遍,可还想读,原因无他,内容有用、文笔有味啊!

当今时代,恰逢盛世,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干部不会调研、记者不下基层,是绝对不能适应时代变化、了解党情国情世情民情、赶上时代脚步的。做起文章、写起报告来也就必然空话套话连篇,名词概念扑面,却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哪位朋友还没有掌握调研的窍门,领悟调研的妙处,那就读读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调研笔谈》吧!

该书开宗明义,调研乃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往大处说,调研对于治国理政很有必要,同时,重视调研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法宝。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都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在各项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很多老一辈革命家都很重视调研,对此都有专门论述,并身体力行搞好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全党同志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作为执政基本功,修好练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要“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为何?原因是我们肩负的任务不断变化使然也,原有的任务完成了,新的任务又摆到了面前,又需要重新学习和调研。而且随着干部新老交替或者调动,新的干部上来了或到了新的岗位,都是需要重新开始进行调研工作的,否则就难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从小处说,调查研究也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老百姓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投资、决策、婚姻选择等哪一样离得了调研?不符合实际的决策必然失败。

在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守初心、担使命,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当然要学会调研、善于调研,练好干事创业的基本功,争做调研的行家里手。作为反映时代风貌、报道社会真相的新闻记者当然亦不能例外。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的地位就不用多说了。但是人的调研的功夫深浅和能力水平高低还是差异很大的。王国维先生讲过,古今成大事或者大学问者,无不经过三种境界,分别是“立”“守”“得”。“立”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守”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得”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该书认为,调研也有三个境界,即:调研有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调研有得的标志是了解事物的真相,真相得之不易。得而能用、用而生巧当然更非一日之功。

调研是有方法的。该书总结了调研应遵循的一般程序:一是明确目的,编制计划。二是收集资料,初步分析。三是做好准备,实地调研。四是汇总资料,分析研究。五是形成报告,得出结论。当然调研要取得高质量,还有一条很重要,就是要增强调研的针对性。可以说,针对性是搞好调研的灵魂。提高针对性,关键是增强问题意识。调研要奔着问题去,问题越聚焦,调研就越深入。要增强调研的针对性,根本的是要善于思考和准确把握调研的基本价值。还要明白,“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毛泽东同志当年开展的兴国调查、寻乌调查之所以成功,其诀窍就是在“细”字上下功夫。

调研最大的敌人是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多种多样,细而论之,重点注意避免出现六方面问题:一是零散调研多,系统调研少。二是应急性调研多,计划性调研少。三是被动性调研多,主动性调研少。四是歌功颂德多,直面问题少。五是转手材料多,第一手材料少。六是调查下功夫多,研究下功夫少。形式主义还有其他表现如:“调而不研”“半空调研”“瞎子摸象”等,“半空调研”的症结在于不接基层地气,或者不与群众见面,见物不见人,或者只是打打电话、上上网,见材料不见事。

尊重群众才会真正深入群众,对基层有感情,才会愿意“接地气”。调研的过程中是这样,起草报告、行诸文字时何尝不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创造历史的动力。领导干部和新闻记者只有深入基层,在实际中“望闻问切”,充分占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充分吸收群众的智慧,才有希望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写出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文章大作。

该书不仅思想性强,也穿插了很多经典范例,从马克思的《工人调查表》到毛泽东同志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再到陈云同志的《开展群众工作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等。

该书作者深得文字三昧,文笔不仅流畅,意蕴丰厚,而且颇有趣味,反复读之,不觉索然,如今能够做到这样程度,已经不多见了。这可能是深入读书写作,也深入调研后达到的一种境界吧?正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所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作者系《中国发展改革报》编委)

2022-01-15 谷亚光 ——读南红杉、舒风编著《调研笔谈》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8200.html 1 一本学习调研的好教材 18,20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