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意周刊

党派助力,后焦家坞村点燃红火“柿业”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1月17日   第 07 版)

蒋卫杰教授(右一)在指导村民种植原味西红柿

本报记者 奚冬琪

春节将近,北京市密云区巨各庄镇后焦家坞村村民李柏生的手机响个不停。电话基本都围绕着同一个内容,就是订购他家大棚里出产的“原味西红柿”。“当年是为了支持村干部工作,试着种了几个棚,没想到能有今天这样的规模,也没想到能挣这么多钱。”李柏生说,这些年种植原味西红柿,不仅让自己富了起来,也改变了整个后焦家坞村的面貌。

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2014年带领农林专家来后焦家坞村进行调研,发现这里的土壤非常适合种植西红柿。之后,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帮助村里引进了原味一号水果西红柿种苗,并由中国农科院研究员蒋卫杰及多位九三学社农业专家全程参与技术指导。

“我们村一直有种植果蔬的传统,刚开始蒋教授他们来,问我们种植有没有问题,大家还信誓旦旦地夸下海口。后来才发现,我们以前那种传统的劳作方式早就不行了,跟不上新技术,种出来的西红柿质量也不行,还是得和专家们学习。”说起刚开始种植原味西红柿时走过的弯路,李柏生至今记忆犹新。而最让他感动的,就是新品种种植初期,专家们经常放弃休息时间,自行驱车近百公里前往项目基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蒋卫杰教授,更是每周往返多次,从育苗、栽种、灌溉、授粉及后续的种植方法等环节,一步步手把手地教授指导。“每次一遇到问题,我们就第一时间和蒋教授联系,和他沟通西红柿出现问题要如何处理。大棚能有今天的成果,我们特别感谢他。”

2015年,第一批原味西红柿陆续成熟,可销售又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原味西红柿和普通西红柿不同,是高附加值农产品,按计划应该卖到20到40元一斤。但这样高的定价我们农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更不知道应该销往何处。”李柏生说,还是九三学社的社员和农业大学的教授,帮助村民在朋友圈、微信群、社区里推广、销售,让原味西红柿逐渐打开了销路。

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因为口感好、营养丰富,又采用无公害种植,原味西红柿渐渐在北京打响了名声,并凭借着好口碑引来了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购买者。从无人知晓到供不应求,也不过用了3年时间。“刚开始看不到效益,大家都不愿意种,只有村两委的成员和李柏生种了不到10个棚。但2021年,全村这个品种的西红柿棚已经达到了160余个。”后焦家坞村党支部书记于海江介绍,因为种植原味西红柿,村子2017年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村,年产西红柿130万斤,产值近千万元,产品最远已经卖到了黑龙江、海南岛。现在村民想租棚都租不到。“种西红柿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还带动了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已经成为了村里的主导产业,好多以前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都回来了,这在以前哪儿敢想啊。这真要感谢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这些年的努力和帮助。”于海江说。

“现在种西红柿挣钱,大家都尝到了甜头。”李柏生说,自己以前种油桃,一个棚卖不到2万元,后来改种原味西红柿,一个棚顶以前的3个还要多。他也从最初的3个棚,扩展第二年的9个棚,之后最多时甚至到了17个棚。客户也从个人团购到了客源稳定的各大专院校和机关单位,每天的发货量都在70箱以上。“特别是近两年,老百姓的腰包鼓了,对精品农产品也越来越认可。去年我种了14个棚,有100多万元的收入。”

如今,村民们对种植原味西红柿越来越有信心,蒋卫杰教授、于海江书记和李柏生也开始琢磨产业的后续发展。“近几年,大家钱是挣了不少,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于海江说,比如经营过于分散、没有统一管理、缺乏行业标准、品牌效应不够等等。未来要想更好地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地规范和细化。2021年4月,由九三学社中国农业大学委员会、九三学社中国农科院委员会、九三学社密云支社和九三学社北京市科技助农基地四方共同参与的密云科委“原味番茄生产技术规程产品标准化研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意味着原味西红柿的生产有了技术标准,未来将有助于品质的把控。

“下一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标准对西红柿的品质进行分级,再根据分级制定不同的价格。这样可以进一步优化品质,同时将品牌做精、做细。”李柏生说,种植原味西红柿的经历让村民们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助农、科技富农的力量,未来大家一定继续好好干,让村里的“柿业”越来越红火。

2022-01-17 奚冬琪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8240.html 1 党派助力,后焦家坞村点燃红火“柿业” 18,24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