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意周刊

绿色腊姑,续写小康新传奇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1月17日   第 07 版)

本报记者 吕金平 通讯员 李茜茜

隆冬时节,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中南部黄连山下的三猛乡腊姑村风景如画,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打卡,附近的农家乐生意火爆。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交通闭塞、基础薄弱、农民靠天吃饭的贫困村。

2018年,云南省政协办公厅定点帮扶三猛乡腊姑村委会。近年来,省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带头结亲帮扶,10名驻村扶贫干部扎根当地,为贫困群众建真言办实事。如今,省政协持续发力,扎实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双助推”行动。自此,腊姑村又翻开了新篇章。

铺好“致富路”

美了环境富了乡亲

从腊姑村观景台向远方望去,4500亩梯田随山势铺开,灯马村小组就融于其中。“做梦都没想到我们村能变得这么好。”望着村里笔直宽敞的环村水泥路,灯马村村民普规福几乎想不起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狼狈日子了。普规福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不幸遭遇车祸的他,只能依靠残疾人助力车出行,但村里烂泥巴路却让他深受其苦。如今,普规福能够自如地穿行在梯田之间,村里旅游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农户们把家中的山货销往各地也就是一脚油门的事。

“曾经落后的交通不仅让群众生活不便,辛苦种出来的山货也只能靠人背马驮运出去。”省政协干部,曾任腊姑村委会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席栋回忆道。为彻底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省政协决心从改善基础设施上入手,多方协调项目资金5620余万元,争取各类社会帮扶资金58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灯马、腊咪等10个村民小组28.5公里进村道路硬化和黄连山大沟梯田引水灌溉工程,让18个建制村组全部实现道路硬化。同时,通过鼓励乡亲发展乡村旅游、开展稻鱼鸭养殖、兴建梯田红米加工厂等举措,不断拓宽村民收入渠道。

通过倾力帮扶,2020年5月,三猛乡摘下了“贫困帽”。而更让灯马村村民们高兴的是,2021年5月,省政协新一批驻村工作队再次来到了村里,持续推进灯马乡村振兴建设。如今,曾一穷二白的灯马村已摇身一变成为“全国文明村镇”“省级民族特色旅游村”。

奏响“振兴曲”

唱好产业致富经

12月下旬,走进三猛乡爬别村脐橙基地,一棵棵脐橙树上挂满了黄灿灿的果子。“过去我们一直在外打工,家里土地只种植一季玉米就成片放荒。在省政协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我们几户人家商量在山上试种脐橙,经过3年的管理,今年终于迎来了丰收。”村民熊志发是爬别村第一批脐橙种植户,经过他初步估算,今年脐橙亩产值可达7000余元。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省政协今年派驻三猛乡哈德村驻村第一书记巴晶认为,绿色生态是三猛乡最具潜力的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多方发力,深挖绿色产业潜能,才能确保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茶叶是三猛乡的传统产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园,但是过去管理粗放,品种杂乱,很少能产生经济效益。帮扶中,省政协以绿色发展为主线,省、州、县三级政协组织联动发力,在三猛乡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全力提升茶叶种植生产组织化程度。“通过专家培训,群众提升了商品意识、质量意识,提高了茶叶标准、市场认可度,仅此一项老百姓人均增收3000多元。”林益苏丫茶厂总经理陶晓林介绍道。

同时,省政协还结合“双助推”行动,协调资金帮助当地发展200亩花椒基地,试验示范种植荔枝、枇杷30亩,新植纽荷尔脐橙600亩,帮助引进云南昌宁红茶业集团到绿春投资建厂……让产业兴旺撑起了村民们的乡村振兴梦。

搭起“连心桥”

以实干书写民生答卷

“太感谢省政协的叔叔阿姨了,以后我们就能在家门口上学了。”三猛乡加泊新村安置点有适龄儿童100余名,过去孩子们上学要去到20多公里外的巴东小学,由于路途遥远,且雨季时节道路塌方不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省政协新一批工作队员获悉情况后,协调云南吴氏嘉美医疗美容集团为三猛乡建设加泊小学捐资363万元,保障了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的需求。

多年来,省政协积极发挥优势,综合运用协商议政、提交提案、“协商在基层”工作等形式,帮助三猛乡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解决了老农贸市场搬迁、产业种植标准化示范园建设、腊姑梯田片区网络信号覆盖率低等问题,不断提升着乡村振兴的质效。

省政协派驻腊姑村第一书记张春表示,当前,驻村工作队以党建引领等为抓手,紧扣基层党建、产业振兴、平安和谐、民族团结进步、文明新风、生态宜居示范六位一体,正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干部规划家乡”等工作。省政协主席李江强调,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继续保持“一线”状态,接续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巩固成果中再立新功,在乡村振兴中再挑重担。

2022-01-17 吕金平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8241.html 1 绿色腊姑,续写小康新传奇 18,24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