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意周刊

参与“民声连线”感受协商在身边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1月17日   第 07 版)

钟倩

不久前,山东省政协“民声连线”十五周年座谈会暨全过程人民民主视角下的协商与民主主题论坛在济南举行。我受邀参加了座谈会并上台发言,分享我与“民声连线”的故事,同时现场聆听了专家学者、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的发言,最为感同身受的是:这条连心线让群众感到政协就在身边,协商离自己很近。

2013年1月,我被选为山东省政协十大百姓代表,以群众身份旁听山东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那是省政协历史上首次邀请群众参会。开幕式那天早上,济南的气温降至零下,我坐着轮椅“走”进山东会堂。会场内外没有鲜花和条幅,很多委员从入口处用一次性纸杯接热水入场,扑面而来的清简会风令人耳目一新。

工作人员把我安排在当年张海迪大姐坐的位置。那次参会令我终生难忘:第一次在场内接受央视媒体记者采访,第一次提交的《关于无障碍设施亟须立法》的提案被带上全国两会……第二天早上,投递员按响我家的门铃,告诉我“你的照片登上了省报的封面!”拿到报纸我才知道,记者以“我的会”为题,定格了会场内我与大家齐唱国歌的感人场景。

走进会场是荣耀,走出会场是责任。从那以后,我将“责任”二字融入骨血,敦促和激励我参政议政,为弱势群体代言和发声。多少个深夜,我在电脑前用变形的左手书写提案,反复揣摩,字斟句酌;多少次提议,我站出来为残疾人和老年人发声,从无障碍设施管理到重度残疾人两项补贴、残疾儿童入学难,再到无障碍信息化建设、适老化设施改造……至今,我敲出70余份提案,连续6年在山东省政协百姓提案评选中荣获优秀奖。

要怎么发声,就怎样调研;要怎样履职尽责,就怎样用心丈量民生。我的成长与收获,始终与省政协“民声连线”同频共振,密不可分,从每年两会前的提案征集、旁听两会,如今已经发展到参与常态化、立体化协商民主。

记得一年大年初一,我接到一位陌生人的拜年电话,起初我摸不着头脑,想了半年才反应过来:此前我提交过一份关于文物保护的提案,并专门撰文发在省报评论版,事后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保护与修缮工作提上日程。来电者就是住在里面的居民,辗转找到我的联系方式,对我表示感谢。放下电话,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顿感所有的汗水和付出终有一天都会被看得到。

还有一次,我去某地开会,前一天意外接到主办方打来的电话,详细询问我的轮椅尺寸和大小,以便预留进出通道。对方还告诉我,他们看过我通过“民声连线”提交的关于无障碍出行的提案相关报道,所以对此格外重视。我很是惊喜,从被动解决到主动接纳,这就是一种进步。几年前,有记者采访问我:“你的提案能实现吗?”我回答道,“我会关注到它实现的那一天。”事实证明,关注就是促进,发声就是力量,很多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推动过程本身也是协商民主全过程的关键进程。

“政协对我有感情,我对政协有深情”,从群众代表到政协委员,从市政协“商量”特约研究员再到今天的省政协首批百姓智库成员,我的每一步成长都和着民心民意的精神脉动,愈发懂得协商民主的深刻内涵:民主不是装饰品,而是以民为本扎根群众的一棵大树,为民排忧解难,广泛凝聚共识,方能永远常青。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有情怀、有理想、有韧性的人终究能走到一起,心怀“国之大者”,为民履职尽责,对政协委员来说就是以百姓的心为心,始终牢记群众的急难愁盼和“柴米油盐”,就能够真正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关系,夯实服务民生的根基,浇灌民主之花的盛放。

﹙作者系济南市天桥区政协委员、济南市政协“商量”特约研究员、山东省政协首批百姓智库成员﹚

2022-01-17 钟倩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8242.html 1 参与“民声连线”感受协商在身边 18,24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