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惠娟
北京朝阳的那位老师,其实可以这样做
班级元旦联欢会上,当男孩子一首声音响亮的《满江红》朗诵完毕,老师走到他身边说,“你朗诵得很熟练,为你点赞!朗诵是声音的艺术,如果你的声音再柔和一点,圆润悦耳、充满感情,就能给同学们一种美的享受。老师相信你的朗诵会更好!”然后,老师再走到第一排表演过程中捂耳朵的小女孩身边,俯下身子对她说:“刚才台上朗诵的声音是有点大,但是,你捂上耳朵会让表演的同学感到你有点不太礼貌,他会不开心的,是不是呀?如果你在台上表演,下面同学也捂耳朵,你会不会也感到不舒服呢?”老师拍拍她的肩膀接着说:“老师相信你是个懂礼貌的孩子。”然后老师再对全班同学说:“今天是元旦联欢会,老师相信你们在新的一年,都会做个既有进步又懂礼貌的好孩子!”
2021年的最后一天,发生在北京朝阳实验第二实验小学的事件引起全网关注。“如果您是这位老师,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了那样的‘预设外’的问题,您会如何处理?”面对记者提出的这个话题,从教育一线一路走来的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一级巡视员孙惠玲很自然地道出了她理想中教师应有的姿态和举动,“我想只要老师心中有孩子,应该都会这么做吧!”孙惠玲说。
“这个事件发生后,我们再次探讨这个话题,不是为了指责老师,而是希望通过这个事件,让更多的为人师者,在进入儿童的世界后能做得更好。”孙惠玲说,和孩子的世界打交道,出现问题不可避免,但问题面前,老师不是居高临下地呵斥,若能带着“情感的温度”柔和地沟通处理,一方面既安抚了台上表演的小男孩,同时也让他提升了朗诵的艺术水准;一方面,让台下捂耳朵的小女孩及其他同学懂得了在细节中学会“尊重他人”的道理。这样,孩子们成长中的“问题”,就变成了教育的契机。
在孙惠玲看来,一个老师是否称职,是否适合当中小学老师,第一评价标准不是学历的高低,也不是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分数有多高,而是她(他)心中是否有对儿童的爱与尊重。
让最适合的人成为老师
如今,教育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正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将“四有要求”纳入教师职责使命,进一步明确教师的权利义务、提高教师准入门槛、突出师德师风评价标准等,孙惠玲认为“四有要求”是教师职责关键中的关键。
“为什么现实中有很多人内心并不喜欢孩子,却进入教师队伍,成为‘天天和孩子打交道’的人?”面对这个问题,孙惠玲认为,当下我国的高等教育走向了普及化,教师资格考试也扩大了教师的来源渠道,加之教师职业稳定,因此吸引了很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报考。但是在教师资格认证的相关考试中,多理论知识,这些知识的考察其实难以考量一个人与教师这一职业的岗位适应性。对于有些人来说,教师成了自己的职业,但并非自己满腔欢喜的事业。
在孙惠玲看来,教师工作专业性很强,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有别于其他职业。有时候,单纯一个考试成绩是不能真实反映一个人的岗位适应能力的。对于教师这个岗位来说,一个人是否有亲和力?是否真心喜欢孩子?他的语言表达行为举止等方面,在笔试中是考不出来的。“有的人善于考试,但整体素质不一定适合当老师;有的人笔试成绩可能不高,但很有亲和力,喜欢课堂、喜欢孩子,见到孩子眼睛发亮,一看就有“老师应有的样子”。所以,孙惠玲建议在教师招聘中先通过面试选拔出那些“整体素质不错,且有教师感觉”的人选,再进行笔试。并且她还建议将政治素养、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等作为教师招聘中不可逾越的考核硬指标,让那些“心中有儿童,眼中有教育”的人有机会进入到队伍中来。
时刻提醒做老师要呵护童心
“当儿童跨进学校的大门,成了你的学生之后,他就会无限地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就是神圣的真理;你的行为在他看来就是智慧的化身和道德的典范。儿童对教师的信任,犹如玫瑰花上的一滴洁净的露珠。请不要把这一滴露珠抖落……”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实践中中总结出来的教育智慧,也是从一线教师岗位一路走来的孙惠玲的职业箴言。
“当老师确实是个良心的活,也是个艺术活!”在孙惠玲看来,孩子和老师相遇,是一场爱与信任的邂逅。当家长满怀期待地将孩子交给学校,几年后学校将还给家长一个怎样的孩子?在将教室的门一关的世界里,老师是居高临下的,还是平等友好的姿态,决定了孩子教育生活中的幸福程度。
孙惠玲对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一节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问孩子们:‘雪融化了是什么?’一个孩子回答说:‘是春天!’老师却说‘错!是水!’……”因为在老师那里,雪化成水是标准答案。在平时教育管理工作中,孙惠玲也经常将此案例分享给老师们。“教育不是做数学题,老师要呵护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老师们只依赖所谓的标准答案可能就会扼杀掉了孩子们幼小的,但却五彩斑斓的想象力。”在她看来,教师这个角色是一种生命的召唤,需要教的技术,更需要育的艺术。如果课堂被技术和标准答案“绑架”,老师的眼中只有课本、教材、PPT,没有学生,没有生命的互动,教育就没有发生。
孙惠玲回忆起自己在一线当老师时,参加一次教育研讨会的经历。“那是一个国际性的教育交流研讨会,我注意到一位来自美国的教授在发言时提及教师这个角色时,没有用job(职业)这个单词,而是用的calling(使命)。我深以为然。”
工作中,孙惠玲还分管学前教育,为了让所有的学前教育工作者都能尊重孩子、爱孩子,能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从而更加懂得孩子,让每个孩子享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她让幼儿园中与孩子生活有交集的所有人,包括保安、保洁员、炊事员在内都参加专门的培训,“通过培训 ,让大家切实感受到这样的职业神圣感:我的工作能和孩子们在一起,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使命。”在孙惠玲看来,孩子的事无小事,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心智发育不完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老师要小心翼翼倍加呵护。她建议学校抓教师的职后培训,在搞教研抓备课的同时,更要时刻提示老师们拥有科学的儿童观,了解孩子的心灵呵护童心,能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这一点,很神圣。”孙惠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