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休闲周刊

上口子高跷传承人张忠贤:

踩上高跷舞起来,过年才有味儿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1月28日   第 11 版)

张良军 摄

本报实习生 李婷

年关将至,张忠贤家中热闹非凡。腊月22日,上口子高跷国家级传承人张忠贤照例自掏腰包,杀了三头年猪,请忠贤文化艺术团的全体演员提前吃了一顿团圆饭。忙碌中,他还不忘叮嘱学艺的孩子们:“这段时间师傅教你们的,自己要多琢磨、多练习。一会吃完饭,一人拎十来斤肉回家好好过个年。”孩子们围在张忠贤身旁,异口同声地说:“知道了,谢谢师爷!”

过年了,大家一展身手的时候到了。这顿团圆饭,也相当是一次总动员。这不——艺术团接到了山西长治的演出邀请,在疫情防控工作允许的情况下,正月初六,张忠贤会带团赴长治表演传统的上口子高跷,把辽南人民的热情与春节民俗文化带过去。

高跷(又称“高跷秧歌”),在辽宁省盘锦市上口子村已传承300余年,上口子高跷秧歌在当地人尽皆知。自康熙十二年,兰小二在上口子拉起“兰家班”,上口子高跷秧歌应运而生。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辽南一带就锣鼓喧天,盛况非凡。如今上口子高跷秧歌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庆丰收、祭祀外,春节期间为乡民表演更是高跷秧歌队的一项固定活动。

张忠贤是上口子高跷秧歌的第六代传承人。从第五代传承人仉振手中接过担子后,他殚精竭虑将快要散掉的摊子重新聚了起来,后来,又成立上口子忠贤文化艺术团,让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再次有了核心团队。

这份责任,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我小时候过年没别的娱乐项目,就等着看村子里的高跷秧歌表演,他们一表演,我就围过去看,每年得热闹这么一回,才算是有年味。”张忠贤回忆着。年年看,年年听,16岁起,他就跟着村里的老艺人杜显文学习高跷秧歌技艺。此后,每逢过年,便坐着马车、皮卡外出表演,逐渐成了童年记忆里给大家带去热闹的那个人。

张忠贤说,高跷秧歌是“雅如俗出,俗中见雅”的艺术,结合评剧、杂技、舞蹈中的元素,以演员“扭”“浪”“逗”“相”的方式呈现出来,粗犷中不乏柔细腻,泼辣中尽显柔情,表演风格喜庆,富有辽南特色,具有极高的观赏性。也因此,历年春节走南闯北地表演,总是备受欢迎。这也给他带来很多幸福。有一年,伴着送行的鞭炮声,他们从盘锦一路向南到东莞,出发时大雪纷飞,他却一点也不觉得冷,心里满是期待。

但这种幸福是沉甸甸的。笑着哭,是艺术团演员们大年三十的常态——为高跷秧歌的传承笑,为不能与家人团圆的遗憾哭。

张忠贤记忆里,在外过年最难的是让大家吃上一碗热乎乎的水饺。南方过年没有吃饺子的习俗。那次在东莞,上午表演完,他就琢磨给大伙过个有家味的年,结果走到天黑才找到一家年三十营业的饺子店,才算是赶上了。

“我都二十多年没在家过年了,总是年前出发,正月过完元宵才回。除夕晚上大家难免都想家,想亲人,但吃一碗家乡的饺子,舞一段高跷秧歌,心就离家近了。”张忠贤说。

近几年,因为疫情演出少了,以更多的方式推动上口子高跷秧歌的传承,是张忠贤最上心的事情。他不仅在戏曲、服饰、表演技巧上进行创新,推出了《飞人》《向阳花》《大飞轮》等新节目,还未雨绸缪,作出“从娃娃抓起”的决定。张忠贤说:“我现在已经踩不动跷了,老艺人年纪也越来越大,只有从孩子抓起,高跷秧歌才不会断,才能长久地传承下去。”

现在忠贤文化艺术团一共有150余人,为了鼓励孩子们来学习高跷秧歌,张忠贤采用以老带新的师徒制方式,一对一免费辅导。寒暑假孩子们来学习高跷秧歌一天往往要训练10多个小时,高跷是实木的,长1.2至1.3米,磕着碰着很难避免。张忠贤看着心疼,自己上市场买了厚地毯,托儿子从市里寄厚护膝。孩子们调皮,张忠贤就每天跟着看,坐在前面镇场子,临近中午才回家帮老伴给大家张罗午饭。

采访结束时,只听到锣鼓响,唢呐起,头跷马鞭一挥,定调清场。年的味道已经扑面而来,春节就在眼前了。

2022-01-28 李婷 上口子高跷传承人张忠贤: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8928.html 1 踩上高跷舞起来,过年才有味儿 18,92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