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周刊

探秘“雪游龙”里的医疗保障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2月09日   第 05 版)

医疗保障团队的队员们全副武装,随时待命。 郭鹏 刘晓霞 摄

在“雪游龙”上救人,难度特别大。 郭鹏 刘晓霞 摄

本报记者 刘喜梅 通讯员 钟艳宇

“灯火点亮,夜幕下的‘雪游龙’宛如一条火龙盘旋而下,极为壮美。”

2月6日晚,有幸来到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为参赛选手现场助威的网友,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的观赛感受,引发了一众网友的跟帖羡慕。

位于京北第一高峰小海陀山半山腰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确格外引人瞩目。在这里,建设了国内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符合冬奥会标准的雪车雪橇赛道,这也是世界第17条、亚洲第三条雪车雪橇赛道,以及北京冬奥会中设计难度最高、施工难度最大、施工工艺最为复杂的新建比赛场馆之一。因该赛道外形犹如一条银龙盘绕在山脊之上,被大家形象地称为“雪游龙”,它全长1975米,垂直落差121米,由16个角度、倾斜度各异的弯道组成,包括非常少见的360°回旋弯。冬奥会期间,这里将承担雪车、钢架雪车、雪橇全部比赛项目,产生10块金牌。

雪车雪橇比赛被誉为“冰上F1”,是冬奥会雪上竞赛中速度最快、危险性系数高、专业性强的项目。因其速度飞快,运动员一旦冲出赛道或撞击围栏,重者有生命危险,轻者可能出现肩部和四肢的损伤、脊柱外伤和头外伤。以往比赛中,甚至出现过运动员飞出赛道死亡的事故。因此,要保障此间比赛的安全、顺利,不但需要运动员佩戴保护装置,精确控制自己的身体,还需要专业、高效、技术过硬的医疗保障。今天,我们就走近这里的医疗团队,对“雪游龙”里的医疗保障进行探秘——

■ 为“冰上F1”服务的医疗保障团队来自哪里?

记者了解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担场馆医疗保障任务,负责该场馆雪橇、雪车及钢架雪车3个体育项目的医疗保障工作。

作为冬奥赛场上的“速度担当”,雪车雪橇项目的危险性较高,因而对医疗保障团队的能力要求极高。作为一所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严重创伤、多发伤的急救和重症感染、传染病救治,以及多学科联动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做好该赛区的医疗保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结合各学科优势和比赛项目特点,共派出54名医疗队员出征,他们是来自27个临床、医技等科室的核心骨干,且各学科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既侧重于运动员受伤的创伤救治、骨外伤领域,还兼顾工作人员和观众的需求,安排了包括创伤、骨科、外科、急诊、内科等领域的专家,以满足整个场馆内可能发生的各种医疗处理。赛事期间,医疗队员将分布于FOP10、FOP15、出发区、结束区、工作人员区、观众区6个医疗站参加保障工作。

另据介绍,两年多来,医疗保障团队的队员们从了解比赛项目开始,反复模拟演练,用双脚丈量出了宝贵的救援地图,并顺利完成了3次赛事医疗保障任务。现医疗保障团队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圆满完成任务的能力和水平,其医疗保障工作也得到了国际雪车、雪橇联合会医疗团队的赞扬和肯定。

■ 医疗站为何要设立在这几个弯道附近?

“雪游龙”,从上往下共建设了16个弯道,其中第11个弯道为全球独具特色的360度回旋弯道。根据弯道分布,医疗站也在弯道附近就近设置。

首先是出发区医疗站。这里是运动员做准备和出发的地方,要求运动员具有爆发力,所以运动员可能会出现一些肌肉拉伤、关节损伤等意外。

接着是FOP10医疗站。如果在螺旋弯的高点之前发生事故,这个运动员可能会停留在第10号弯的附近。

再往下是在15号弯的位置。这里是整个赛场的最低点,也就是速度最快的点,运动员时速可达每小时130到140公里,这也是整个比赛医疗保障的重中之重。

最后是结束区医疗站。运动员在此属于爬坡的过程,速度在减慢的过程中会因失去平衡而出现翻车翻撬的事故。

需要特别说的是,在“雪游龙”上救人,难度极大。这是因为整个赛道非常狭窄,仅有1.5米宽,在如此狭窄的赛道达到非常高的速度,运动员出现意外所面临的危险非常大。同时,救治医疗队员要迅速赶到出事运动员的地点,但超长的弯道,让寻找运动员变得不易;加之疫情防控要求,需要救治队员穿着二级防护朝着运动员跑;整个赛道从上至下都是斜坡,又是冰面,队员们需要套上冰爪,站在坡地的冰面上,用担架把百十公斤重的运动员抬出赛道,这对队员的体力也是非常大的考验。

■ 医疗保障队员为什么要穿防护服?

疫情防控需要闭环内的医疗保障队员全程保持二级防护。队员到达自己服务的医疗站点,需要全程穿防护服,并随时待命。每一个医疗站点一般都分为“三区两通道”,“三区”就是清洁区、半污染区(缓冲区)和污染区,在穿好防护服后,队员们需要将站点区域所有的物品和药品规范摆放、核查名称数量,包括打扫卫生,都是队员遵照流程完成的。

一旦发生事故需要救援,至少要6-8人最快时间赶到现场。这几项比赛均在户外完成,对于医疗保障队员们,寒冷是面临的又一个考验。赛道医疗保障按早晚两班分成两组人员进行。早班早6点就出门,晚班回到驻地已是凌晨。医疗站没有卫生间,需要回到总指挥部,被队员称作“大本营”的地方解决,为减少上厕所,出发前尽量不喝水。对于医疗保障队员们来说,披星戴月早出晚归、防护服闷热不适、口罩留下深深的压痕、不能按时吃饭等,都是工作常态。

另据了解,54名队员中,按照医疗保障任务分为两组,即赛道和观众医疗保障区,两组队员的工作和生活区域不在一起。承担闭环外观众医疗站医疗保障任务的8名队员,在保障期间,吃住和服务均不能与闭环内为赛道服务的46位同事接触。因此,如工作期间两组队员偶遇,就会出现遥遥相望、激动万分的情景。

2022-02-09 刘喜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9059.html 1 探秘“雪游龙”里的医疗保障 19,05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