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勇
我的老家地处延绵数十公里的重庆大足巴岳山脚下,以前因盛产楠木树,由此取名楠木村,我家就在楠木6组。楠木村形状像拼音字母“C”,与1组相隔4个队,却是首尾相连,不但田土相邻,有的田土甚至还在对方的房前屋后或者院坝边。大家你来我往,相处融洽,一片祥和。但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导致道路受阻,使得村子12年来一直出行不便。最近,听说困扰了大家12年的“不便”因为众人齐心协力变成了“方便”。我便利用周末时间回了一趟老家,一探究竟。
修路各顾各,形成“断头路”
都说要致富先修路。2009年,楠木村6组(原11、12、14社)村民为了出行方便,修起了总长约1.5公里几乎通往每家每户的乡村公路,并与巴岳山下的县道公路平(滩)玉(龙)路相连通。而临近的楠木1组(原1、2、3社)的村民为了赶场方便,也修建了一条长约2.3公里通往拾万镇集镇上的公路。但由于当初没有统一规划,导致1组与6组相距不到200米的地方没有通公路,成了“断头路”,给两个村民小组的几百村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因为这短短的200米,1组的村民到山脚的煤矿买煤炭或者修房造屋运砖瓦等建材,只有开车到集镇场口,再从跃进路到平玉路沿途的厂矿拉运,否则只能靠人工肩挑或马驮、鸡公车推,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费用很高。6组的村民要到集镇上去购买生产生活物资或者上学读书,要么走小路,要么坐车到山脚的平玉路,再到跃进路,才能够到拾万镇场镇,非常不便。其间,村社干部也多次协调,想修通这段公路,由于多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
众人一条心,“断路”变互通
转机出现在2021年10月15日。一次偶然的机会,祖籍1组、一直在外工作的叶贵中与6组在大足区宝兴镇工作的秦先彬相遇了。两人曾是师生关系,谈起家乡近两年的变化很是高兴。但一说到每年春节回老家,就看见那段未能修通的公路给乡亲们带来的不便时,又有些遗憾和无奈。
其实这些年,老师叶贵中想出面捐资修路,但苦于常年在外打拼,又没有时间和能力涉及协调七八家农户的田土;学生秦先彬也想把路修通,只是无法筹集到资金。这次见面,师生二人一拍即合。最后商定由叶贵中资助3万元修路,秦先彬负责筹集不足部分,并协助村组干部做好占用田土农民的思想工作。
说干就干。秦先彬放弃周末休息日,回家与村干部周伟和村民小组长胥安弟一起,召开被占用田土农户的协调会。经过协商,大家一致赞成修路。在占地赔偿问题上,周学理、唐可华等多数农户都表态:愿意为大家提供方便,为子孙后代造福,不要赔偿。也有个别占地农户先前有一点想不通,但后来被感动,也表示愿意无偿拿出田土来修公路。
占地问题协调好了,不足的资金怎么办?秦先彬首先带头捐款3000元,其堂兄秦先义也慷慨解囊拿出5000元相助,曾任楠木村“第一书记”的王杨得知消息后,也想法筹资1万元予以支持。再加上附近其他村民纷纷响应,你捐50元,我捐100元,短短几天时间就筹集到了捐款5.5万元。
万事俱备,只待动工。2021年11月3日,这段曾经的“断头”公路终于正式动工开建。为确保公路质量,秦先彬的好友刘光春原本在外地负责施工,这次连夜赶回,免费负责现场施工和工程质量监督。随着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的进场,一个个大坑小凼被填满压实铺平。居住在附近的唐帮明夫妇俩也热情相助,为修路工人免费端茶送水。经过10多天的紧张施工,一条长200米、宽5米的土坯公路终于成型。
为了避免下雨天公路湿滑,唐帮明又筹集到4960元,用于购买碎石铺在土坯公路上面并进行碾压,以确保车辆顺利通行。2021年12月6日,一段泥结碎石公路终于展现在了村民眼前。
盼路早硬化,
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这次回家,村民们告诉我:“断头公路”打通后,村子的区位优势立即显现。最近已经有人前来考察,准备流转田土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就在即将离开之时,几位村民请我代他们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捎一句话:“我们两个队(组)先前修建的公路,在两年前就已经按照农村‘四好公路’标准分别进行了提档升级,硬化成了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路面,可否将新修的这段公路也给我们硬化一下呢?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和村民致富添砖加瓦了。”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足区政协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