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意周刊

一路拜年一路戏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2月21日   第 07 版)

程灿谟

我的亲戚朋友中有不少戏曲爱好者,每年回老家过春节,谈戏说曲便是永不枯竭的话题。受疫情影响,老家已经3年没有进行庙会演出了,但仍挡不住大家谈论戏曲的热情。

张秀美大嫂20年前从老家山东省莱西市店埠镇寨西头搬到平度县城,但每年正月返乡,一是要来看望我的老娘,同时也为了回乡看戏。张大嫂痴迷戏曲,痴到不顾路途遥远、鞍马劳顿。在平度一些公园,只要有唱戏的她就去听,回家后就反复欣赏录下的视频。有一次,她硬是去了百里之外,就为听一场戏。

记得2006年我们村庙会恢复后,张大嫂为了听戏,先是坐公交车从平度到莱西县城,再从莱西县城到村里,一路换乘好几次,辗转100多公里。张大嫂家在村里的老房子长期闲置,她顾不上打扫,只是简单地烧火暖炕,打水做饭,胡乱吃上两口,就拎起马扎到了露天剧场,找准“C位”,方便看戏。

我曾问张大嫂最喜欢看什么戏,她说第一愿意听柳腔,第二是吕剧,第三是京剧。反正不管什么戏,只要是悲剧,她就愿意看。看完了流几把眼泪,就过瘾了。我们听了一阵哈哈大笑,笑过之后,我不禁想:《窦娥冤》《梁祝》等作品千百年久演不衰的原因,可能就源于悲剧的魅力。

张大嫂大字不识一个,但从演员的唱、念、做、打和丰富的表情上,完全可以理解剧情。看得时间长了,平度、莱西剧团的几个角她都认识,有的还能叫上名字来。我把手机中存放的莱西吕剧团的演出视频给她看,她高兴地指点着说:“这个,我看过她的戏!那个,叫什么来着?唱过《小姑贤》。”张大嫂说,她印象最深的还是莱西吕剧团的《姊妹易嫁》《状元与乞丐》《墙头记》等几出戏。

除了像张大嫂这样的老戏迷,还有年龄不算小,但在戏迷当中属于“年轻人”的新戏迷。

程汉伟今年55岁,我比他长一辈,所以每年春节他都来给我拜年。喝茶小聚,我们的话题自然也离不开戏曲。说起京剧,汉伟说特别喜欢老旦戏,比如《钓金龟》《杨门女将》《目莲救母》等。拉京胡的,他最喜欢燕守平和王鹤文。他说,自己小时候一点也不愿听戏,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迷京剧。

我问程汉伟:都说戏曲是老年人的世界,但看戏的一直是那批老人吗?答案肯定是“否”。这就说明,人对戏曲的爱好有一个逐步认识过程。就好像小时候,很多东西我们不愿意吃,但现在为啥觉得老吃不够呢?听戏,不也是这个理吗?会听戏,需要生活积淀,需要文化积累。

每年给老舅拜年,我们的中心话题也总是离不开戏曲。

去年,我给莱阳京剧团写了一出京剧现代戏《五龙星火》,并主导了唱腔设计。其中,主人公李伯颜刑场斗争一场戏的二黄唱腔是我拿出了框架,左婷老师记谱并进一步完善的。春节前夕,我请青岛京剧院乐队帮助演奏并录音。院长巩发艺先生非常支持,当即安排全国优秀青年琴师赵伟操琴,乐队队长王前飞落实,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录音。

春节里,我把这段录音和莱阳京剧团同一唱段的伴奏录音放给舅舅听。舅舅年逾古稀,人戏俱老。尽管坠琴、京胡、二胡都拉得不够专业,但有一定的欣赏水平。他先后播放了两个院团分别演奏的这段旋律,然后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青岛京剧院乐队配器搞得好,声部分得清。赵伟的京胡干净利索,快弓好似珠落玉盘,慢弓恰如涓涓溪水,抑扬顿挫处理得完美。莱阳京剧团乐队配合默契,全省红梅大赛器乐组一等奖获得者左婷对剧情理解深刻,感情真挚,伴奏时,用于体现主人公英雄气概的“炸音”爆而不燥;回忆纯贞爱情的“滑音”甜而不媚,其京胡水平可与某些大院团相媲美。

我说,如果把大院团比作“大将军”的话,那么莱阳京剧团就是一个“小龙套”。又一句歌词唱得好:“大将军银盔金甲威风抖擞,小龙套奔走开道也笑傲王侯”。虽然风格不同,却也各有千秋。我和舅舅一起讨论着,让这个春节里的戏曲话题更加丰富有趣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西市政协)

2022-02-21 程灿谟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9679.html 1 一路拜年一路戏 19,67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