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学术家园

把握时代脉搏,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韩庆祥访谈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2月21日   第 09 版)

韩庆祥部分学术著作

韩庆祥部分学术著作

韩庆祥部分学术著作

韩庆祥部分学术著作

本报记者 张丽

编者按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能跟进一步。近年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专注于中国道路研究,特别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推出该领域新成果,创作出版《论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识课》《中国道路及其本源意义》《强国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等多部学术著作。本报记者采访韩庆祥委员,请他立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谈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治学经验、经历与思考。

不忘初心使命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理论

学术家园:您曾说过,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哲学工作者需要承担的使命与职责。要想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作为新时代哲学工作者,需要做些什么?

韩庆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遭遇一系列深层次、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关乎世界走向和人类命运,迫切需要理论解释。谁能给出合理解释当今世界的科学理论体系,谁就能掌握解释世界的话语权。一定历史时期,有的人依附于“西方理论”,缺乏“理论自我”,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与中国问题缺乏全面深入研究,对21世纪的世界发展逻辑与世界问题也没有给出合理解释;在学术研究中,缺乏具有原创性的思想理论,世界也不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

一个国家的强大既是经济、科技、军事的强大,也是思想理论及其话语权的强大。当代中国应构建“学术中国”“理论中国”,构建中华民族的“理论自我”“学术主体”,为解释世界提供“中国理论”,掌握解释当今世界的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快构建“理论中国”,强调这是一个需要理论、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思想的时代。这实质上是要确立中华民族“学术自我”“理论自我”“思想自主”“理论主体”的宣言书。

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作为新时代哲学工作者,需要作出以下努力:第一,立足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与发展规律,揭示其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及其蕴含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而从中提炼概括出影响中国发展命运的核心要素,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顺序及其所构成的结构,为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就需要“走出书房”,深入我国活生生的现实社会,读懂现实生活之书,加强对中国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揭示我国现实社会发展的大逻辑,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进而提出具有学理性、原创性、主体性的中国理论,尤其是中国哲学理论。第二,要“回到书房”,静下心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西方经典文本,研读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重要文献,从中汲取构建中国理论,尤其是中国哲学理论所需要的思想资源、理论滋养,厚实理论根基。第三,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面向21世纪未来,直面“两个大局”,以哲学思维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在理解和把握世界历史发展大趋势中构建当代中国理论尤其是当代中国哲学。第四,要注重“话语建构”,提出一些被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新论断、新观点、新理论。第五,要具有做学问的“初心使命”。做学问是否具有“初心使命”,涉及情怀和责任担当,有没有情怀和责任担当,做学问的效果大不一样。时代发展要求当今的中国学者具有自觉的“初心使命”,担当起创新发展中国理论尤其是中国哲学理论的神圣职责。

学术家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怎样的特色与现实意义?

韩庆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实践性。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创新扎根于实践创新之中。当代中国实践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与发展规律进行中国理论创新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

二是时代性。要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精神,提炼时代精华,使中国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达到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水平。

三是系统性。一定社会的历史发展,往往是沿着“单向度发展”—“全面性发展”—“系统性发展”的逻辑推进的。新时代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具有系统整体特征的时代,由此建构中国理论尤其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需要确立以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坚持系统观念和系统思维,以系统思维理解和把握具有系统整体特征的实践、时代与问题。

四是战略性。我们党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战略意蕴,由此,就需要作出科学的战略判断、战略谋划并赢得战略主动。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具有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格局要高、要宽、要大。

五是逻辑性。理论逻辑要符合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实践逻辑),也要符合世界历史发展逻辑,理论构建也要符合理论逻辑。

六是原创性。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基于中国新实践,需要构建具有原创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七是学理性。原创性理论只有通过学理阐释才能建构起来。

以马克思为例。马克思的理论学说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他的理论学说就具有实践性、时代性、系统性、战略性、逻辑性、原创性。其实践性体现在改变世界,其时代性体现在反映时代精神,其系统性体现在“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严密的系统整体,其战略性体现在它穿越时空,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其逻辑性在于它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逻辑,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逻辑,他的理论学说都是建立在对这种逻辑分析基础上的,其原创性体现在它实现了对旧哲学的变革,对旧形而上学的变革,对国民经济学的变革,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变革。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一是它意味着要掌握解释当代中国与21世纪世界的理论话语权。21世纪,面对“两个大局”交织互动、相互激荡及其所带来的“世界动荡变革”“不确定”,迫切需要给出理论解释,谁能给出能解释当代中国与21世纪世界的原创性新理论,谁就能掌握理论话语权。二是它是强国的一个标志。大国成为强调,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科技、军事,也需要强大的理论。一个国家的强大必须有理论上的强大,没有理论上的强大,那是“半截子”强大。再次,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理论“免疫力”,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不去建构我们中国自己的理论,就难以抵御具有“病毒”理论的侵蚀。要把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就必须加快构建新时代的中国理论,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从学理哲理上

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学术家园:近年来,您创作出版《论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识课》《中国道路及其本源意义》《强国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等多部学术著作,这些出版成果,体现了您怎样的学术思路与思考?

韩庆祥:先从纵向动态谈谈我的学术研究的总体思路和逻辑进程。我的学术主业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我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本质是“生成论”,由此提出马克思主义“实践生成论”的理论观点;在马克思那里,实践生成是为人的解放与发展服务的,由此我进一步走向对人学的研究,建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人之所以成其为人,一靠实践劳动,二靠道德,三靠能力。前二者,人们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能力”问题的哲学、人学研究存在某些短板,于是便走向对“能力”问题的哲学、人学研究,提出了“能力本位论”;在对中国现实社会的调查研究过程中,深深地认识到中国传统社会层级结构是影响人的能力充分发挥的结构性障碍,于是进一步去研究“社会层级结构”,提出“社会层级结构理论”,认为结构问题具有本源意义;在对结构问题进行哲学研究过程中,我从学理上认识到结构问题与中国道路问题息息相关,中国道路就是基于社会结构的变迁而拓展、丰富和完善,所以后来便深入到对中国道路问题的哲学研究;在研究中国道路问题进程中,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一定意义上就是道路探寻的历史,道路探寻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主线,所以,我就从道路角度入手,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尤其是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道路之间的历史、理论和实践关系,开始从学理上系统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从中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进而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重大论断之后,我又进一步认识到,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来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学理路径,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便从学理上专门研究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问题。

再从横向静态角度谈谈我的学术思考。我是学哲学的,哲学这个学科有这样的特点,即抓本质、讲逻辑、善概括、重辩证、讲理性、谋战略、给框架。由此,我的学术成果总体上体现这样的学术思考:一是谈问题要“三言两语”抓本质,抓住深层次的本质性问题;二是注重从大框架与大逻辑入手进行学术研究,讲“逻辑”的成果比较多。我较为注重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提出新表述、新观点、新理论,如“实践生成论”“人学建构论”“能力本位论”“社会层级结构论”“中国道路本源论”“动力平衡治理三机制论”等,以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的研究带动理论构建。理清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是构建具有原创性的中国理论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是注重提炼概括。这从我的诸多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来;四是避免走极端,注重两面性看问题,体现辩证思维;五是注重从理性思维或哲学思维研究问题。比如对中国奇迹、中国道路等问题的研究,就是如此;六是注重提供解释框架或分析框架。自我从事学术研究以来,较为注重给出解释或分析问题的总体框架,逐步建构起了“动力机制—平衡机制—治理机制”“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工作重点”“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打牢支点”“单向度发展—全面性发展—系统性发展”“定位—定标—定法”“道—术—行”的解释框架;七是注重用学术讲政治。如今,政治与时代、现实的联系日趋紧密。我们需要为政策解读提供学理支撑,也需要注重学术学理上的深入研究,走向问题的深处,避免泛泛而谈,停留表面。

学术家园:去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对您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韩庆祥:“是什么”决定“干什么”。我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学者,这意味着我需要用学术讲政治、从政治找学术,基于中国新实践推进理论构建。中央提出的一些重大命题和论断,往往最直接、最深刻反映中国实践的发展变化及其内在逻辑。所以,我自然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下称《决议》)中的理论问题、逻辑问题,这对促进我的学术学理研究具有影响。

近期,我专注于从哲学思维层面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大历史观”“伟大建党精神”“唯物史观与历史经验”“历史意义的实质”“系统观念与历史经验”“《决议》中的逻辑与精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21世纪马克思主义基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个结合’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等问题,深化了我对“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等问题的研究,这能使我的学术研究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这方面的研究,我是十分注重从学理、哲理上进行的。

在世界视域下

创建传播原创性理论成果

学术家园: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色或优势,以更好地履职?

韩庆祥:作为学者型的全国政协委员,一方面积极参与全国政协的相关重要活动,从中获取新知识、新营养,提升自己议政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注重发挥学者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到北戴河全国政协培训中心给全国政协委员讲课,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在北京给全国政协机关领导干部讲党的创新理论;在全国政协委员读书群,三次给政协委员领读党的创新理论;运用理论优势,向全国政协提交政协委员提案;积极参与全国政协组织的相关重要活动;在《人民政协报》发表与政协工作有关的理论文章。

学术家园:您曾提出,中国社科界,需要构建解决中国问题与人类问题的中国理论,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理论家与思想家。您认为,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理论家与思想家,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方式?

韩庆祥:具有以下三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一是沉下心来,经过全面深入的学术研究,提出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成果,扩大学术和社会影响;二是积极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举办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与世界同行专家进行思想理论交流,扩大世界影响;三是中央和国家相关机构可从全国专家学者中选择出一些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向世界推介。目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很有成效。四是专家学者要具有责任担当精神,具有做学问的“初心使命”,为构建具有原创性的中国理论作出自己的学术贡献。

2022-02-21 张丽 ——全国政协委员韩庆祥访谈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9688.html 1 把握时代脉搏,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 19,68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