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周刊

冬奥舞台的“双创”启示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2月28日   第 09 版)

作者:晓宁

“双创”是指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这个概念后,“双创”成为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指标和方向。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特别是开、闭幕式的舞台上,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巧妙的艺术构思,成功代入了传统文化的经典元素,无论是形式的展开还是内涵的呈现,都无疑是“双创”的成功范例。

对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的选取和“化用”,使开、闭幕式呈现出浪漫迷人场景,是冬奥舞台上最夺人眼球的部分之一。例如,开幕式上关于启幕的构思是依托了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概念。从雨水节气开始,画面依次铺开,直到立春落定,引导出整个大幕的开启。这是把中华民族作为从农耕时代走来的古老民族,在漫长岁月里形成的对于时空流转、天人变化的独特观察和认知形象地展示给世人,开启一场古与今、中与西的对话。又如,开幕式讲述的“一朵雪花的故事”,由96个引导员各持雪花状的引导牌来表现,朵朵小雪花缓慢舞动,直至汇成一朵巨大玲珑的大雪花,烘托出奥运圣火。据张艺谋总导演介绍,这朵大雪花的构思,就来自人们耳熟能详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的优美诗意。盛唐诗人李白的这句诗,应该是中国文化对于北京和冰雪的最经典的记忆了吧!显然拥有着极高的“带入”力与“共情”效力。再如,冬奥闭幕式同开幕式在格调上构成了比对与唱和的关系,特别是闭幕式上,折柳送别的歌舞环节令人回味悠长。鸟巢舞台上绿柳依依,观众中离情款款,一种典型的东方特色的审美表达,唤起的却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

而从技术层面上看,冬奥舞台可以说是艺术借助科技之手将传统与现代进行的完美融合,创造出的一幅幅如诗如画、令人难忘的画面,又何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承形式!开幕式上的“奥运五环”构想,显然来自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诗句。很难想象,如果缺乏科技的支撑,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一泻如注,铺满大地,到河水凝结成冰,逐渐构成五环图标并拔而起在舞台的中央,这些气势磅礴、雄浑静穆、一气呵成的浩大场景将如何形成?LED大屏幕、人工智能、5G、云计算、边缘计算、VR、AR等技术是如此重要。闭幕式上那支巨大火红的中国结也是一样,依靠数字AR和超高精细度仿真视觉效果等技术,才完成了那条条灵动飞舞的红丝带从四面八方汇向闭幕式的特效,最终把鸟巢内悬挂的火炬台装饰成象征吉祥喜庆的中国结。高科技对“双创”的积极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不可或缺的。

当然,善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以科技手段打造优美视觉效果之于冬奥的舞台只是问题的表面。准确把握奥运精神,进行创新性呈现,发挥好文化的沟通、团结、唤醒、振奋等特有作用,传递出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对于奥运精神的正解才是问题的关键。如何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道题目,冬奥的舞台留给我们很多启发借鉴和值得继续思考的地方。

2022-02-28 晓宁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0206.html 1 冬奥舞台的“双创”启示 20,20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