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周刊

好戏送到家门口

——上海沪剧院“沪剧名家下农村 五个新城送温暖”的戏与情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2月28日   第 09 版)

本报记者 谢颖

2021年11月20日下午,上海临港南汇新城镇的社区生活广场熙熙攘攘。一个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沪剧经典唱段《芦荡火种·智斗》《庵堂相会·拷红》《红灯记·父女会》《阿必大回娘家·亲家相争》轮番上阵,台下的百余名观众一边鼓掌叫好,一边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起来,一些沪剧爱好者更是登台亮相,与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等名家联袂献艺,令观众大呼过瘾。

这是上海沪剧院的“沪剧名家下农村、五个新城送温暖”活动,从2021年11月20日开始,持续到2022年2月24日,演出30余场,把好戏送到嘉定、青浦、奉贤、松江、南汇五个新城的老百姓身边,让他们平均每三天就能看到一台高品质沪剧演出。

“深入基层为老百姓服务是沪剧几十年的优良传统,沪剧和老百姓就像鱼和水一样。”从事沪剧艺术多年,茅善玉对当地老百姓的热情和热爱体会很深,“很多人平时随口就能哼一哼、唱一唱,沪剧是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次五个新城送戏演出也是如此。比如在奉贤头桥影剧院,大家很早预约,不然根本抢不到座位,还经常有观众来‘打探’沪剧院的演出时间,期待场场能到剧场观看。”

在沪剧人眼中,基层是推动沪剧艺术繁荣发展的“根据地”,基层群众对沪剧的支持和关爱成就了一代代艺术家,也为沪剧提供了创作源泉。2021年上海沪剧院200余场演出中,进社区、农村的场次达五成。而此次五大新城演出,更是“豪华阵容”——一是掏出压箱底的剧目,既有红色经典作品《江姐》《红灯记》《回望》《金绣娘》,也有西装旗袍戏代表作《雷雨》,及近年来的原创大戏《陈毅在上海》等;二是名家荟萃,一批国家一级演员和2006级、2013级优秀青年演员共同参演。名家好戏,让观众们能够全面欣赏沪剧艺术的魅力。

1月22日,在嘉定新城的剧院,经典沪剧《雷雨》拉开帷幕,两个半小时的演出,观众跟随艺术家精湛的表演完全沉浸其中,时而心潮随情节的迂回辗转而跌宕起伏,时而因剧中人物的悲情紧锁眉头。精彩处,剧场里便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散场时,许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去,纷纷为能在家门口看到这么高品质的演出点赞。

影剧场、文化馆、街道活动中心、社区广场……三个月来,几十场演出的地点各有不同,虽然有的场地条件有限,但每场演出的认真和投入确是一致的。“我们的演出根据场地的不同随时调整,力求以最好的面貌呈现出来。不管演员、乐队还是舞美,都是以正式演出的态度来对待,没有一丝懈怠。”茅善玉介绍道,一次演出需要往返百余公里,经常一早出门,回到家已经是晚上,第二天一早又要奔去下一个演出地点。比如舞美团队常常连夜拆台装台,并且十分用心地根据不同场地调整背景板、道具。大家用情用心跟老百姓打成一片,老百姓看得不亦乐乎,用更大的热情来回馈我们。

有的观众说平时很少有机会去市区,更不要说进剧场看戏了,这次没想到能如此近距离看到这么多在电视里才见到的名角,特别窝心。有的观众特意带了孩子来看戏,因为自己小时候在村里也曾看过沪剧演出,印象深刻。如今电视电影普及,小孩子能接触传统戏曲的机会很少,这次听说上海沪剧院来演出,就带孩子看专业的表演,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沉下去,是我们的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沪剧是“接地气、聚民心”的艺术,在茅善玉看来,新农村建设使乡亲们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住得舒服,有吃有喝,同样也有文化需求,并且这种需求越来越旺盛,但在供给方面,还是有些缺乏的。沪剧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始终为人民服务,鲜活生动地贴近老百姓的心声,作为沪剧人,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义不容辞,通过我们的努力,把文化“种”进人们心里。

用文化艺术抚慰精神、滋养心灵,一场场好戏中,升华着沪剧与观众的鱼水深情,升华着“哪里有观众,我们就会到哪里演出”的责任和使命。

2022-02-28 谢颖 ——上海沪剧院“沪剧名家下农村 五个新城送温暖”的戏与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0205.html 1 好戏送到家门口 20,20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