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财经周刊

“数实融合”将塑造怎样的未来?

王一鸣委员:产业互联网发展浪潮值得期待!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3月01日   第 06 版)

本报记者 崔吕萍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正在快马加鞭。展望未来,“数实融合”要达到怎样的高度与深度?又应注意哪些问题?一起来听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怎么说。

“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看,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呈现新的趋势和特征。”在王一鸣看来,一个突出特点,是数字技术渗透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的扩展。过去一个时期,我国消费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更为活跃,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网络购物、视频直播、智慧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迅猛发展,促进供需时空匹配,降低交易成本,释放巨大的消费潜能。

王一鸣认为,走向未来,随着先进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等日趋广泛应用,将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实现更高水平的价值创造。

同时,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生态也在加快构建。

“如果说过去一个时期,我国消费互联网迅猛发展,形成了若干在全球处在领先地位的网络平台公司。那么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有可能迎来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浪潮。目前,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超过100个,连接的工业设备达到7000万台(套),服务的工业企业超过160万家。可以说,工业互联网正在作为一个新的生产方式登上历史的舞台。”王一鸣这样说。

而在“双碳”目标之下,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也在提速。王一鸣认为这里要推动两个“利用”——一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实时采集运行数据,实现精准预测需求、设备远程监测和能耗管理,有效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二是利用智能技术强化数据分析和价值挖掘,精细管理工业企业工艺、制造、采购、营销、物流及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各环节的节能减排,并推动生产过程的绿色低碳转型。

为加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王一鸣有5个建议。

第一,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面推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的数字化,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广一批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和支持互联网平台、行业龙头企业等立足自身优势,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帮助传统企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行普惠性的“上云用数赋智”服务,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

第二,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智能制造是今后一个时期数字化转型的重点领域。要培育平台化设计新模式,发展平台化、虚拟化设计工具,推动设计和工艺、制造、运维一体化。同时,加快生产制造全过程的数字化改造,推动智能制造单位、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建设,实现全要素、全环节的动态感知、互联互通、数据集成和智能管控。

第三,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相对于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对数据采集的精度、传输速度、存储空间、计算能力和智能化加工应用的要求大幅提升。要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云网协同发展,建设可靠、灵活、安全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培育有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建设一批跨行业领域的综合性平台、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特色性平台,以及面向特定技术和场景的专业性平台,打造基于平台的制造业新生态。

第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瞄准传感器、量子信息、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关键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材料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行业企业、平台企业、数字服务企业跨界创新,打造多元化参与、网络化布局、市场化运作的创新生态体系。鼓励开源科技创新,支持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开源平台、开源项目建设,促进创新模式的开放化演进。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提高自主供给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第五,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协同推进千兆光纤网络、IPv6和5G网络建设,推动5G商用和规模化应用,加快布局卫星通信网络等新型网络,前瞻布局6G技术研发。在传统基建中,政府往往是主要投资方,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在新基建中,要鼓励市场主体广泛参与,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以更好对接市场需求,提高投资效率和技术先进性,形成政府与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合力。

2022-03-01 崔吕萍 “数实融合”将塑造怎样的未来?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0251.html 1 王一鸣委员:产业互联网发展浪潮值得期待! 20,25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