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委员记者 杨建平
我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国家在建设推动和平,于是,父母给我起名叫“建平”。从小学到大学,乃至工作中,总遇到和我一样叫建平的人。
十三届全国政协公示委员名单时,我发现叫“建平”的委员有好几位,其中一位和我的姓名一字不差,都叫“杨建平”。
还记得第一次开会,我在寻找那个“同名同姓”,他也在寻找“跟我一个名字的人”。我先找到他房间电话,打过去,我自报家门:我是另外一个杨建平。他在电话里愣了一下,接着哈哈哈大笑,说“我也正在找你”。一见面,竟然大有相见恨晚之意。都是五九年生人,长相气质、兴趣爱好、所学专业颇多相近。
从此,就成了“微信热联”,工作学习,无话不谈。他在香港中联办,常常就“一国两制”等重大问题在媒体发表评论文章,我每期必读。而且读完必向他汇报读后感。我参加政协书香活动的读书体会、读书笔记,也第一时间和他分享交流,他的捧杀和棒杀,我都照单全收。
去年十月,我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调研,认为应该有计划组织港澳的青年学生到这里参观学习,尤其是在现场观看,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信。于是,我和他商议共同提出一件提案。这件提案也得到了教育部高度重视,并很快给我们回复办理情况。
两个“杨建平”共同提出一个提案,也算是政协委员里一段佳话吧。
今年两会,他又联系我,想提交一个关于大力发展中医的提案,我们俩一拍即可——由他执笔,提出关于破解中医发展困境的思考,我也提了一些浅薄建议,最后,提炼出“增进对中医的认知和自信,用中医的标准衡量中医,培养爱中医懂中医的人才,挖掘中医宝库”等具体建议。
他把自己结集出版的评论文章《回归“一国两制”的初心》签名送我,落款写道:我也叫建平!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协会会长 联系人:徐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