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聚焦

让“双减”政策从落地走向深植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3月05日   第 17 版)

本报记者 吕巍

3月,开学季。中小学生在暖阳微风中踏进学校的大门,迎来“双减”政策落地之后的第二个学期。

通过上学期以及整个寒假的政策落实,不少中小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中解脱出来。据教育部近期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90%以上,73%的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97%的家长反映对学校新学期的减负提质工作满意。数字虽然喜人,但这些显然不是“双减”政策的最终目标。要实现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破”重要,“立”更重要。

没有了课外培训的“加餐”,能否通过学校教育这道“正餐”实现各类学生的“营养均衡”?如何改变根深蒂固的唯分数唯升学观念?怎么实现课后服务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这成为一道道摆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面前的必答题。也是两会上,民主党派中央建言的思考题。

警惕“内卷”的惯性

“双减”落地,使作为教育直接参与者的学生、家长、老师的生活和工作,都发生了变化。虽然时间的自主权回归到学生手中,但教育内卷的惯性还在,不变的考试制度,让家长仍有这样的困惑:“换了时间,换了形式,一切似乎又都没有变。”

多个民主党派中央在调研中发现,在各非学科类培训中,体育类培训的受欢迎程度尤为突出,几乎每位给孩子报课外培训班的家长都会至少报一项体育类培训班。在被问及原因时,家长们几乎都提到了一个理由,那就是体育成绩在中考成绩中的占比在不断提升。

这是家长最真实的内心写照,也是当前应试教育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一些学校在“双减”过程中也表现躲闪。“双减”明确要求,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但一些学校,特别是中学,依照学生比例设定等级。比如,A等学生数量为学生总人数的10%,又依据成绩细分为A1、A2、A3、A4、A5多个等级。如此一来,学生在年级中的考试排名便一目了然。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还在等级后面加一条数据分析:该生该学科打败了百分之多少的学生,排名更是精确到个位数。

凡此种种,都是分数排名的“变种”,都是“分数至上”观念的延续,充分说明传统应试思维惯性的强大,“双减”工作面临巨大的潜在阻力。这也让各民主党派中央不免担心:在不改革中高考制度的背景下,推进减负措施,可能会陷入升学看分数、名次,减负要求不看重分数、名次的悖论。

民建中央认为,如果继续沿用单一的考试分数、排名录取学生,基础教育很难摆脱应试倾向,这种状况下,学生的学业负担难以真正减轻,家长的焦虑也不会真正消失。因此,应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进一步引导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观念转变。加快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和区域教育质量评价。

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学习品质、成长过程及环境因素,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电子档案,将评价结果作为学校和教师考核的主要依据。坚持教考招一体化改革,推动“育分”向“育人”转变。

课后服务要“提档升级”

“双减”政策出台后,如何提升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民盟中央在调研中发现,当前课后服务供需矛盾较为突出,课后服务呈现整齐划一、形式单一、效率不高、学生不感兴趣等倾向。对于哪些内容可以进入课后服务,学校尚没有系统、多样、有质量的“课后服务清单”可以选择。课外服务项目急需的各类副科师资匮乏,校内教师不足,社会教师难以引入。各地出台的“双减”政策也缺乏关于课后服务质量的内涵界定和衡量标准,“双减”政策的成效评价机制、评价方案、督查督办存在困难。

对此,民盟中央建议建立学校课后服务的准入制度和资源配送体系。根据不同学段教育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订立课后服务目录和服务准入标准,不断扩充课后服务资源库。在推进“双减”的同时,推动“双增”:即减作业,增加体育锻炼;减培训,增加社会实践,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增加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体能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

民建中央提出对课后服务开展教育督导,通过招投标、竞争性谈判、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遴选、聘请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退休教师及志愿者等参与课后服务,明确准入条件、程序、参与的形式、内容和任务,建立退出机制。

关于健全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问题,民进中央认为,应构建政府、学校、家庭一体化的评价体系,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课后服务有机结合,加强日常督导,将课后服务工作纳入教育督导专项内容。民盟中央的建议是建立以家长与学生满意度为主,第三方机构监测参与的评价机制,开发基于可感知指标的过程性评价工具,建立覆盖决策、实施、评价和退出等环节的课后服务管理体系,加强家庭教育、家校共育,搭建学校—家庭—社会沟通桥梁。

“及时总结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也是十分必要。可以遴选一批被家长接受、可推广、可复制的好经验进行宣传推广,为各地进一步做好课后服务工作提供有效参考与借鉴,促使课后服务这一利教好事、惠民实事,办好办实,不断办出新成效。”民进中央表示。

不能学生减负教师增负

民进中央在调研中发现,“双减”政策的推进过程中,出现了教师负担加重的问题。

首先是工作压力大幅增加,不少一线教师在岗时间达10-11个小时以上,繁重的工作负担使得教师开展教科研等活动的时间被大幅压缩,专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同时,教师面临着综合能力提升的迫切要求。“双减”政策下,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专业教学能力,组织互助共学,开展分层指导;动态调节作业总量,差异分层布置作业,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开设各类兴趣课程;还要具备多元评价的能力,转变教育评价理念,掌握评价内容、标准、方式方法,制定科学评价方案,在教学中实施综合且个性化的发展评价。

“针对‘双减’政策实施主体的教师,也一直未有相关的激励与保障政策出台,甚至一些地区连对‘双减’政策中教师权益的保护规定也未严格执行,这是必须高度关注并妥善解决的问题,应采取综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为教师提供有效激励与保障。”民进中央表示。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师资短缺问题更为突出。对此,民进中央建议盘活编内外教师资源,加强优质师资供给。建立教师编制动态统筹机制,对市域内教师编制资源进行动态调整和统筹调剂,确保各学校师资增减基本与生源增减同步。创新中小学教师用人机制,合法规范地使用劳动用工、劳务派遣、劳务用工、人事代理等编外用人方式,积极吸纳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扩大优质教师资源供给。促进教师交流轮岗,解决师资配置不均衡问题。

综合运用经济和管理措施,为教师提供有效激励与保障也十分重要。民建中央提出核算课后服务成本,通过财政拨款、家长缴纳、社会捐助等方式做好经费保障。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和相关人员制定补助标准,按照多劳多得、补助“从高”的原则按月及时发放,并根据发展实际积极创新保障措施,提升服务效能,切实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关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民进中央认为,应综合施策,精准支持,针对教师在“双减”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及时准确了解并提供有效的培训支持。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开展常态化交流学习,引导和鼓励教师开展自主学习。

2022-03-05 吕巍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0556.html 1 让“双减”政策从落地走向深植 20,55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