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惠娟
“咱们关注农村困境儿童心理帮扶的提案得到好几位委员的联名呼吁……”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黄晓娟将一件《关于开展农村心理帮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个人联名提案提交后,禁不住拿起电话,将兴奋的心情分享给她驻地外的“智库合伙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林丹华。
他们的“合伙”,源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刊登的一篇调研报告《让困境儿童真正走出困境》,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林丹华教授及团队,他们在近一年的时间里,近距离观察了882名农村儿童,对农村心理帮扶工作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调研和分析,提出了专业建议。
“你们刊发的这个调研报告太有价值了,这篇报告中所提及的农村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对策建议都有很高的专业性,正是我想深入了解的……”黄晓娟委员拨通了记者的电话,经介绍,和林丹华互加了微信。
“困境儿童是现在很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很高兴我们一起为困境儿童做点事,为这个群体发出更多的声音,建立更好的机制,把更多的资源送到他们身边……”电话那头,林丹华也感觉遇到“知音”,基于困境儿童的帮扶制度建设,她们开展了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偏远农村的心理辅导工作如何才能更有实效?”
“可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社会工作室、留守儿童之家、农村学校心理辅导室等,将心理服务平台建在老百姓的家门口,只要有需要,马上能服务……”
——“心理服务的师资如何才能专业且持久?”
“建议实施‘百千万’培训计划等专项行动(即百个农村心理健康服务的督导,千名心理健康服务‘种子’人才,万名能开展基本心理健康服务的人才),推进农村基层心理帮扶队伍的专业化培训,为当地培养能开展心理帮扶和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的‘永不撤退’的心理服务队伍。”
……
两位女性虽相隔千里并未曾谋面,但却因共同的使命情怀而“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一篇报道,让两位教育人因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问题结成好友,让专业观察和建言资政达成了高度一致。黄晓娟委员将这些建议都吸收到了自己的提案中:“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而困境儿童的心理帮扶工作‘十分紧迫,没有退路’”这是她俩共同的心声。
目前,她的提案已经得到同组韩鲁佳、唐江澎、盛颂恩、王本朝、赵进东5位委员的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