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评论

“多声部”奏响主旋律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3月08日   第 10 版)

本报特邀评论员 郭运德

新时代的主旋律作品,如何更为丰富多样地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要高扬时代精神,推动社会进步,就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顺应历史进步的潮流,把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振奋民族精神作为文化艺术极为重要的历史性任务。与此同时,也必须充分肯定文化的多样性属于文化的本质属性,也是文化创作生产的基本规律之一。因而,要在大力弘扬时代精神主旋律的同时,积极倡导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在编制各种文化创作生产规划时,高度重视不同题材、体裁、主题和样式的多样生成以及均衡增长,把文化产品的极大丰富作为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让文化多样性发展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不同品位的审美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要充分发挥作家艺术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反映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推进文艺形式、风格、流派的充分发展,实现文化艺术作品题材、体裁、主题的丰富多彩,提倡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清除有害的,无论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高雅与通俗,只要能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文化百花园中占据一席之地。具体创作时,“主旋律”创作要格外讲究艺术性,“多样化”作品要努力提升思想品位。无论是“主旋律”还是“多样化”,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化产品都要更接地气,更易于大众喜闻乐见,毫无保留地以丰富的多样性满足他们对文化产品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让人民群众更加充分地去享受国家文化发展的红利。

在全球一体化的信息化时代,要把始终如一地继承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视为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文化的多样共存。文化的多样性,既是不同地域、不同生活形态、不同审美情趣爱好的族群特有的创造能力的反映,又是他们焕发生命活力、维护和扩展文化多样的必然结果。要坚守本土、尊重差异,把兼容借鉴外来文化作为文化多样发展的重要渠道。要建立保护与坚守文化多样的伦理自觉,不断加大不同文化间交流互鉴的力度,合理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养分;同时最大限度地开掘并利用本土资源,创造并培育自身文化持续繁荣上升的通道,让社会主义文化在充分比较与鉴别中,找到更适宜自身差异化发展、更能体现其先进性的路径,在世界范围文化多样的交往中争得更大的国际舞台和展示空间。

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极大满足多样性文化需求中培育和壮大文化市场。一方面,要利用市场引导文化生产,完成文化消费,助推社会传播,让文化产品的社会价值在市场流通中得以实现;另一方面,要防止市场可能误导文化舍本逐末、剑走偏锋,背离精神生产的基本规律。尽管文化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离不开财政扶持,但文化绝不能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只有市场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大文化消费,通过更多的受众购买来实现最好的经济收益,成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也能在更大范围的市场覆盖中,以更为普遍的审美欣赏来实现文化产品最大、最佳的社会效益。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2022-03-08 郭运德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0866.html 1 “多声部”奏响主旋律 20,86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