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志红
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是市场主体中的“大多数”,稳市场主体,加大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的力度在近年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董事长常兆华带来提案,为医疗器械行业中小微企业创新主体鼓与呼。
常兆华调研发现,从2017年到2021年,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从1.6万余家增长至2.8万余家,中小微企业已成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研发方面,这些企业普遍面临研发投入高、开发周期长、资源匮乏、失败概率高的巨大风险。
常兆华告诉记者,目前,监管法规虽未明确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完全独立的场地及设施,但在实际监管中,普遍要求企业研发阶段就需配备“自有独立”的生产与检验场地、设施及其他辅助设施。这让初创小微企业难以将有限资源集中于产品研发,过早地背上了重资产的包袱或不必要的人力资源开支。
对怎么帮这些企业“减负”?常兆华提出了一个“共享”概念,通过研发阶段资源共享的方式,将有限的资源用于研发创新中。
常兆华建议,在建立和完善监管要求、医疗器械企业主体责任、医疗器械研发阶段场地与设施不同企业间资源共享试点机制等方面制定规则、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