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硕
凌晨两点,再次收到了凌振国委员发来的稿件。
“抱歉,我紧赶慢赶刚弄好,抓紧发给你,想第一时间把这些‘好声音’传播出去。”凌委员留言说。
这已经是他受邀成为人民政协报特邀委员记者的第三年——晚上写稿至凌晨两三点,白天还需全身心完成会议各项工作,在自己发言、参与讨论的同时,再记录、拍摄其他委员的履职过程。大会多少天,他就重复这样的日程多少天,年年如此。
今年因为眼睛问题,医生一再嘱咐他少看电子屏幕。
“您多休息休息!”记者忍不住劝他。
“我知道啦!”他每次这样回答。可到了晚上,一篇篇认真撰写并经过仔细校对的长文依旧发来。
3月9日,最后一次小组讨论结束时,记者再次收到了凌委员的文章。他说:“我所在的社会福利保障界别比较特殊,其中有很多残疾人委员。看到他们积极履职,每次都深受感染。我想尽我所能,把小组讨论会上委员发言的真知灼见报道出来,让更多人知晓广大政协委员为国为民建言的担当作为。所以,我想完成好本次会议上最后一篇‘委员作业’……”
7天时间里,6篇稿件,原文超过2万字;10多张照片,“委员出镜”记录履职过程,其中拍摄高晓笛委员“无声”建言的视频获赞无数……其实,凌委员只是众多“笃行不怠,勤勉履职”委员的缩影。作为已参加10多年两会报道的记者,深知那一件件提案、委员睿智建言背后,凝聚着多少心血,饱含着多少深情。“胸怀大局、心系发展、情牵人民、胸有良策、肩有担当”,用来形容一位位积极履职的委员再贴切不过。
这就是记者每年会两会报道时遇到人,看到的事,收获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