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术家园

从比较文化角度挖掘传统文化品质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3月21日   第 10 版)

作者:罗安宪

■阅读提示:

因为多元共生、多元共在,所以世界的本质是“和”。“和”是多元共生、多元共在的结果,也是多元共生、多元共在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文化看来,共生、共在是事物的本然,和处、合作是事物的应然。本然强调本来如此,应然强调应当如此。

事物的个性、特质,单从事物本身并非轻易可以指明。正像一个人的个性,自己可能并不清楚,只是在与他人交往中、在与他人比较中,才慢慢清楚自己的个性。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品质是什么?只有在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才能得以指明。

与西方文化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品质是多元和合。

多元是相对于一元而言的。西方文化以希腊文化为基础。希腊“哲学之父”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限定”,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其后,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德谟克里特认为是“原子”,这些观点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世界的本原是“一”。中国传统文化则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一”而是“多”,世界不是由一个本原分裂而成的,而是由多个元素和合而成的。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世界本原的基本理论是阴阳五行学说。《尚书·夏书·禹贡》有“至于岳阳”“至于华阴”的说法,这里的阴阳还只有具体的含义,还是指南面、北面,而《尚书·周书·周官》“论道经邦,变理阴阳”的说法,表明阴阳已经有了抽象性意涵。阴阳虽然是二,但阴阳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包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合的关系。

与阴阳相关,中国人还讲五行。《尚书·洪范》最先提出“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何以谓之“五行”?董仲舒说:“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按照董仲舒的说法,五行并非平行而并列的,而是有着严格的序次。其顺序是木、火、土、金、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春秋繁露·五行之义》)这样一个序次,表达的是五行之间“比相生而间相胜”的关系。五行理论向人们表明:世界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而不是由单一元素构成的;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是相生相克的,是相互关联的,世间并没有绝对的强者。火虽然无坚不摧,但是水可以灭火;水虽然可以灭火,但是土却足以克水。

至战国末期,邹衍(约前305年—前240年)倡言“五德终始”之说,《史记》谓其“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但邹衍之书现已无存。刘向《七略》曰:“邹子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吕氏春秋·应同》更具体,形成关于“五德终始”最为完整的学说,按照这一说法,由黄帝以至于尧,是土德,由禹而开创的夏朝,是木德;由汤开创的商朝,是金德;由文王开创的周朝,是火德。代火而起者,必是水德。“五德终始”说向人们表明,各个朝代之间的更替,是顺应着“相克”的原理而发生的。

由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多种元素和合而成的,所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共生、共在的。“共生”是说多种因素共同生成了某一具体事物,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多种因素共同生产的结果。“共生”强调事物的“既然”,“既”所突出的是事物的历时性、持续性、绵延性,是事物生成、生长、发育的基本样态。“共在”是说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并不是独立的存在,都和其他事物的存在发生着密切联系,一事物之外必然有其他事物存在。“共在”强调事物的“实然”,“实”所突出的是事物的实存性、已然性、关系性,是事物的现实状态、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

因为多元共生、多元共在,所以世界的本质是“和”。“和”是多元共生、多元共在的结果,也是多元共生、多元共在的必然要求。

“和”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在中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甲骨文与金文均有“和”字,甲骨文接近于“龢”,金文接近于“咊”,后两个字合一。“和”最初的意思与声音有关,即声音的相应、协调与和谐。至西周末年,史伯第一次将“和”与多元结合在一起,认为“和”是多元的结果。据《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在与郑桓公的对话中,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论断。“和实生物”,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确实是由“和”而生成的。何谓“和”?史伯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以他平他”,是说“他”之外还有“他”,“他”之外的他者是另一个不同于“他”的他者。“以他平他谓之和”,是说多种元素的和合构成世界的和谐。“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五行的混杂,形而世间百物。

“和”有和谐、和顺、和睦、和平、太和、中和等多重含义,如此多重含义经常交织在一起。一物之外还有一物,此物之外还有他物,任何一物都必须承认、都必须正视、都必须接受自己之外还有他物这种事实,由此必须处理好与他物的关系。一物要处理好与他物的关系,必须树立和处的意识。和处即与他物和平相处。共在必须是和处的共在,而不是有你无我、你死我活的存在。世界的本质是“和”,是和谐,不是对立;是和平,不是对抗;人类的理想是太和,是与他者和平共处,不是战争,不是战胜他者、征服他者,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也是我们应当持续坚守的文化信念和文化立场。多元并立、多元共在,而非一元独立、而非二元对立,才是世界的根本,才是事物的根本,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思想与观念。

就文化而言,文化差异是显然的,并且这种差异在很长时期是很难消除的,甚至是不可能消除、也不该消除的。文化上的差异无法也不该以优劣而论。因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念,有不同的价值标准,由此也必然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在西方文化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对立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党派与党派。由于是对立的,所以是对抗的。由二元对立,必然导致二元冲突。二元冲突是全面的,不仅有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冲突,也有文化的冲突。在西方文化看来,对立、对抗是事物的本然,斗争、雄强是事物的应然;而在中国文化看来,共生、共在是事物的本然,和处、合作是事物的应然。本然强调本来如此,应然强调应当如此。

“多元”“共生”“共在”“和合”“协和万邦”,是中国话语,“一带一路”“和平发展”是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使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我们所要宣扬的是“多元和合”。我们要向世界表达:中国文化最根本性的因素是“多元和合”;我们要向世界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和平发展,正是以“多元和合”为基本理念的中国故事。中国发展对世界带来的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中国发展并不会阻碍其他国家的发展,因为我们坚持的是“和平发展”,因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基因是多元和合、多元共在。用中国词汇、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人民特别是沿海、沿路国家人民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2022-03-21 罗安宪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1808.html 1 从比较文化角度挖掘传统文化品质 21,80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