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彤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农工党中央以农工党界别小组名义提交提案,建议促进我国慈善医疗救助健康发展。
提案表示,慈善医疗救助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社会捐献与互助基础之上的,以帮助解决困难群体疾病医疗问题为指向的一种保障模式。一个时期以来,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已发展成为创新的社会互助模式。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将原本存在于线下的民间“互助互济”行为线上化,打破时间、地域、空间限制,发挥了辅助的“救急难”的作用。
目前,我国慈善医疗救助及个人大病救助的发展虽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如法律政策支撑缺乏,救助内容片面、救助不够精准,救助组织缺乏有效联动以及公信力不强,信息整合不足,监管亟待加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医疗救助的效率与水平。
围绕相关问题,提案提出五点建议:
完善慈善医疗救助的优惠政策及出台指导性文件。慈善医疗救助是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建议国家医保局与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加强慈善医疗救助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并给予相对优厚的财税政策支持以促进慈善医疗救助的发展。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关于开展慈善医疗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或相关文件,明确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先行先试,进一步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打造可复制可落地的政企合作试点方案。
建立权威的慈善医疗救助协调组织。目前在慈善医疗救助方面,各个慈善力量基本上是分散独立地开展救助工作,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导致救助效率降低。因此,需要建立权威的慈善医疗救助协调组织,通过有效协调政府与慈善组织,各个慈善组织间的救助活动,提高慈善医疗救助的效率。首先明确慈善组织与政府救助体系之间的角色分工和责任范围。其次,协调各个慈善组织的慈善救助活动,促进各类慈善组织建立合作沟通机制,统筹安排慈善救助的项目、对象。
建设慈善医疗救助大数据信息平台。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建慈善医疗救助大数据信息平台。整合各慈善组织的救助项目,精准发布慈善救助资源的信息;审核并共享被救助者的供给和需求信息。这样可以使慈善组织更加快速便捷地寻找到合适的救助对象,降低搜寻成本;便于确定救助领域,避免重复救助,提高救助效率,合理分配慈善资源。同时有需要的救助对象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寻找适合的救助项目,使慈善公益项目精准无缝隙对接服务对象,形成“互联网+患者自助”救助模式和公益服务机制。
加强监督管理,提高慈善医疗救助公信力。一是加强政府监督力度。国家医保局应不断完善慈善组织的准入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慈善组织进入慈善医疗救助行业,同时将不符合资格的慈善组织拒之门外,依法查处以慈善医疗救助名义开展的非法营利活动。二是完善慈善医疗救助组织的公示制度。促使慈善组织自觉地依法履行信息公开透明义务,定时、定期、定向发布相关信息。三是明确独立于捐赠方、受赠方、募捐方的权威监管主体,构建完善的监管机制,利用独立机构的力量对求助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进行审核,使募捐过程及善款的使用始终保持在阳光透明的状态下。
拓宽慈善医疗救助募捐渠道。在筹集善款的过程中,更加重视普通民众的作用。通过明确宣传重点,拓宽宣传渠道、拓展宣传范围使民众了解慈善医疗救助的重要意义,吸引更多的普通民众积极参与慈善医疗救助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