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磊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重庆市委会副主委刘文贤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关于解决“因病致困”难题的提案》,对破解“因病致困”难题提出建议时表示,应当鼓励引导慈善组织设立医疗救助项目。
刘文贤表示,在现行救助制度下,发生在困难家庭中的“小病拖、大病捱、重病才往医院抬”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家庭成员罹患重特大疾病陷入“断崖式”困境不能及时有效缓解,“因病致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和痛点,亟须破解。
刘文贤在提案中表示,当前救助政策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未能覆盖非重点救助对象中患重病大病的困难群体;救助对象认定标准科学性有待提升、保障政策各自为政;救助资源不集中;慈善援助和商险救助补充作用发挥不够。
对此,刘文贤建议,首先要明确非重点救助对象“因病致困”的救助范围。比如,对现有医疗救助政策中“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进行可量化的解释。他建议非重点救助对象因病致困的救助范围为:患者医疗费用结算前12个月的共同生活家庭成员总收入,扣除家庭成员因患重特大疾病或特殊慢性病的自负医疗费后,月人均收入低于城乡低保标准2倍(含2倍)的家庭,且其他家庭财产状况符合低保标准。
其次是要加大医疗保险参保资助力度,降低就医费用负担。对参保缴费前12个月内已获得医疗救助的对象,参加居民医保一档的,按当年参保标准全额资助参保;参加居民医保二档的,对应缴纳个人参保费用部分按50%进行资助,减轻因病致困人员的参保负担,降低高额医疗自负费用比例。
再次是整合救助资源,建立动态信息台账。以“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为契机,将因病致困受助人员信息纳入社会救助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医保、民政、残联、工会、卫生、慈善等部门依据管理权限共享信息,整合救助资源,有效解决错救、漏救,优化申办流程。
最后刘文贤强调,要加强社会资源与医疗救助的衔接。加强与慈善组织的沟通协作,交流共享困难人员和慈善受助人员的关于救助的相关信息,鼓励、引导慈善组织设立医疗救助方面的捐赠项目和社工项目。同时还要加大利用商业保险进行救助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