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包松娅
“近年来我国大豆严重依赖进口。分析深层原因,本质在于我国耕地不够和牧草不足。我想从盐碱地改良利用、草牧业发展等角度谈谈我国种业创新政策上的几点看法和建议。”25日上午,在全国政协“建立健全种业政策支持体系”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植物表观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言简意赅地将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浓缩进了一个“5分钟”的发言。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然而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再加上我国西北内陆、东部沿海、东北和青藏高原等地的盐碱地成因、程度各不相同,无疑对科研攻关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这个角度看,这个“5分钟”的背后,则是曹晓风委员推动科研成果精准落地的探索实践。
“我们科研团队正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科学家合作进行育种和盐碱地改良研究,同时与北京三元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和北京奶业协会筹备对接一个牧草种质研发的项目。”据曹晓风介绍,这是一条通过饲草育种,有效改良盐碱地土质的同时,也为养殖业提供优质饲草的种养结合、绿色循环的农业发展之路。
首农食品集团现有奶牛存栏8.7万头,苜蓿地3万亩,作为合作牵头方,北京三元种业畜牧研究院副院长马慧告诉记者,因收割、加工、草品质等方面的问题,当前国产牧草营养成分并不稳定,杂草多,对动物的适口性和营养配方的合理性都有影响,“而且我们部分牛场周边的地也是荒废的盐碱地,如果在改良饲草品质的同时把这部分土地也利用起来,那就太好了。”
“建议国家增加支持改善我国土地质量的公益性基础研究,逐步加大对牧草、经济作物和生态林草的科研投入。”
“在科研立项和管理机制上,建议国家支持跨学科交叉的基础理论探索研究及核心关键技术攻关”。
也正是在研究与应用的对接中,曹晓风完善了此次发言的建议,“我国当前进口的饲草,比如苜蓿,适应的是国外大水大肥的土壤环境,我们还是要因地制宜,加大科研力量开发出适合本土环境的饲草品种。”在现场的互动交流中,曹晓风补充道。
来自种业企业的马慧同样非常关注此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情况。当记者问到其对种业振兴的看法时,马慧思考片刻后,“那我就说点心里话吧,希望国家在人才、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能给予牵头承担种业振兴项目的企业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