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民意周刊

■延伸阅读

生前规划“身后事”,订立遗嘱不再是“忌讳”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3月28日   第 05 版)

本报记者 奚冬琪

“死”和“遗嘱”对于中国人来说,曾经一直是人们比较避讳的话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遗嘱的重要性,并愿意在生前提前规划好“身后事”。

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于2013年3月共同发起主办的公益项目——中华遗嘱库启动9年来,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免费办理遗嘱咨询、遗嘱登记、遗嘱保管等服务。目前已在全国设立了60余个服务中心,向社会提供遗嘱咨询近31.5万人次,登记保管遗嘱22万余份,已生效遗嘱共计4707份。3月21日,中华遗嘱库发布了《2021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在对遗嘱大数据进行解读的同时,也对财产处理中容易遇到的问题给出了提示。

“80后”成近年来立遗嘱增长最快人群

在人们的印象中,立遗嘱往往是迟暮老人才会做的事情。但近年来,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的群体中,已经出现不少年轻人的身影,且每年呈现增长趋势。从数据上看,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从77.43岁逐步下降至68.59岁。特别是“80后”,遗嘱保管数量从2017年的73份,上涨至2021年的982份,5年间增长近13倍。

35岁的刘雪(化名)是家里的独生女,她单身一人,没有结婚。刘雪家境优渥,父母都有一定的资产。她立遗嘱想把自己名下的一套房产留给朋友。原来,她朋友和她父母关系特别好,就像家里的第二个女儿。刘雪担心万一自己以后有什么意外,希望好朋友能够像她一样去孝顺她的父母。

“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80后’,肩负着家庭、社会等巨大压力,而且面临着年迈的父母、年轻的配偶和年幼的孩子,背后的家庭关系和利益格局更加多元,使得他们不得不思考及早订立遗嘱。”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表示,“80后”订立遗嘱的人群中,都是属于家庭内部无纠纷、且本人身体健康,订立遗嘱更是希望“未雨绸缪”“避免财产下落不明”和“照顾家人”。

立遗嘱趋向年轻化,“00后”已开始立遗嘱

除了生活压力大的“80后”愿意选择提前订立遗嘱,让人意想不到的是,2020-2021年的立遗嘱人群中,“00后”一共有223人,近一年增长了14.42%。

2021年春节前,中华遗嘱库接到了一通特别的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个16岁的少年,表示要把攒下的所有存款都留给妈妈,万一有一天他不在了,那笔钱可以给妈妈多一些照顾。工作人员听到后很惊讶,反复询问男孩的信息。因为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年满16周岁、并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才可以立遗嘱。男孩语气很平静,他说自己是一名护士,疫情期间曾经在一家医院支援。在疫情最严重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他目睹了多位重症患者离开。每当想起那些曾经鲜活却又消逝的生命,他就觉得如果什么都没有说就离开了,太遗憾了。从一线下来以后,这个念头一直在他脑海里。他说,自己从小便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是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牵挂,所以想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留给母亲。

还有一位18岁的女大学生找到中华遗嘱库,说自己靠在购物网站做平面模特攒了一笔钱,她决定将这笔财产全部留给自己的母亲。女孩说父亲瞧不起她,认为她赚的钱有伤风化。自己和父亲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如果有事,她更担心母亲,因为母亲太弱势了。

对此,陈凯认为,立遗嘱的人群越来越年轻化,说明社会观念在不断改变。这种对生死态度的转变,恰恰是一种理性的态度,立遗嘱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或许它不意味着人们对于死亡没有了焦虑和恐惧,而是他们在订立遗嘱的过程中,重新审视了过往和未来的人生。

这些情况下,可以先立遗嘱

订立遗嘱,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置财产。白皮书数据显示,2021年订立遗嘱人群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占比达70.7%。其中,离异人士比例逐年上升趋势明显,从7.53%上升到11.82%。离婚离异人群是订立遗嘱的“刚需人群”。

2021年国庆节后第一个工作日,一位前来中华遗嘱库咨询的梁女士,偶遇了自己正处在“离婚冷静期”的丈夫。原来,梁女士和丈夫张先生经过半年多的冷战后,两个人选择到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办理离婚手续。根据2021年1月1日实施的民法典的有关规定,两个人需要经过30天的冷静期才能正式办理离婚。梁女士咨询了律师意见以后,发现在离婚还没办理完成的情况下,万一自己有什么意外,丈夫能合法继承到自己的遗产。于是,她第一时间找到中华遗嘱库问如何立遗嘱。没想到,丈夫也有同样的担心,也在律师的陪同下到中华遗嘱库咨询。

“婚姻状况出问题,家庭财产处置也需要‘预谋’。家庭情况复杂的人士,为了避免自己的财产损失,选择来咨询订立遗嘱的人也比较多。”陈凯说。

除了为了避免财产损失而订立遗嘱,也有人希望通过订立遗嘱,将财产进行合理捐赠。

2021年8月,严老先生和刘阿姨在中华遗嘱库立下遗嘱:房产相互继承,两老去世后由女儿居住,女儿去世后,将房产捐赠给国家。他们表示:自己在军队从医20余年,知道国家科研工作需要资金支持,将房产捐给国家作为科研启动资金,觉得很有意义。

“三次分配作为共同富裕的基本性制度安排,广受社会各界关注,其中对财产进行合理的慈善捐赠,是实现三次分配共同富裕的财富源泉。”陈凯介绍,在此政策背景下,中华遗嘱库推出了“遗产捐赠”服务,目前,一共有126人在中华遗嘱库立下遗嘱,在去世后将财产进行捐赠。

2022-03-28 奚冬琪 ■延伸阅读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2170.html 1 生前规划“身后事”,订立遗嘱不再是“忌讳” 22,17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