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艳红
麦丽燕·胡尔曼来自新疆,北京冬奥会期间,作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为服务北京冬(残)奥会培训班的优秀学员,她有幸成为北京冬奥村西区普通居民服务中心的一员。
1月23日随着冬奥会闭环管理开始,麦丽燕正式进入冬奥村工作。她的职责是在西区普通居民服务中心二楼洗衣房接待居民,并告知如何操作使用设施设备。
1月27日,居民陆续入住,起初麦丽燕也为接待外国朋友时语言表达不畅忐忑过,工作上遇到问题不能迅速解决而迷茫过,但在团队成员的鼓励下,她慢慢调整好了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
冬奥村里的运动员来自各个国家,有时语言不通,但麦丽燕团队的用心服务换来了运动员们真诚的感激,彼此的心拉得很近。麦丽燕说,国外运动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古板严肃,会热情地与她们打招呼,邀请她们参加娱乐活动;麦丽燕也主动学习各国语言,尽自己所能去回应他们的热情,在冬奥村,麦丽燕体会到了“爱”不分国界。
冬奥会圆满落幕,也意味着麦丽燕很快将进入冬残奥会的工作了。为迎接冬残奥会运动员,她们更是在精细化服务、人性化关怀方面做足了功课,一定要让各国的残疾运动员在冬奥村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尽最大努力让他们赛后回归温馨的环境中,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为了让国外运动员更加了解中国,了解汉语,西区普通居民服务中心还面向国外运动员组织开展了“学中国话,写中国字”活动,期待各国代表团成员都能参与到这场“文化热潮”中来。希望以语言为媒介,让国际朋友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中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最能表达中国人民对国际友人到来的喜悦之情,也成了运动员们重点学习的词句。
让麦丽燕印象最为深刻的是3月12日,她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代表团居民大卫·萨姆萨汉字版的手写感谢信。那天,腿部残疾的大卫坐着轮椅来到洗衣房洗衣时,看到有趣的学汉字活动就想参加。他跟麦丽燕要了一张A4纸,并说:“我想回去写好再带过来,可以吗?”第二天,大卫带着短短43个字的手写信如约而至。大卫说,这是他花了一个晚上时间,先翻译出来,再一个字一个字学着写的。信上写道:“所有洗衣服的女士和男士都是绝对优秀的工人和帮手,是中华国家的伟大代(表)感谢您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落款是“大卫萨姆萨”。听到这里,麦丽燕再看看手上那“蹩脚”却又如此“端庄”的汉字,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封用“心”写来的感谢信,是对麦丽燕团队的服务的最大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