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周刊

“东风”“西风”说的小说渊源

——《毛泽东年谱》里的文艺(之十)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3月28日   第 12 版)

阎晶明

毛泽东熟读《红楼梦》,对于小说的主题、艺术,对其中的人物、对话,可以说烂熟于心。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引用林黛玉形容贾府的一句话来比喻当前的国际形势。《红楼梦》第八十二回,林黛玉和袭人谈起贾府中频出悲剧,林黛玉便作了一番感慨。小说叙述道:黛玉从不闻袭人背地里说人,今听此话有因,便说道:“这也难说。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这么一段看似波澜不惊的对话,却被毛泽东拿来比喻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较量。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一名句曾经在中国流行甚广,很多人并不知道,它原来出自《红楼梦》的一个弱女子林黛玉。

这一比喻比较集中地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的毛泽东言论中。《毛泽东年谱》显示,1957年11月,毛泽东率团访问苏联。在莫斯科期间,毛泽东无论是同各国政要交流,还是同中国留学生座谈,多次引用林黛玉的这句话来形容东西方较量的风云变幻。11月5日,在莫斯科卢日尼基体育宫同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哥穆尔卡举行第一次会谈。毛泽东说:现在是国际形势的转折点,我们要占上风,可能争取十年到十五年的和平。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方面互相都怕,但总的来说他们怕我们怕得多一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时候美国占上风,有时又是势均力敌,现在是我们占上风,是东风压倒西风。8日下午,毛泽东再次表露自己正思考的国际形势转折点问题。指出: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集团之间,也就是东方和西方两大集团之间的斗争,究竟哪一方占优势?

东方西方、东风西风,就这样被捏合到了一起。11月17日,毛泽东接见在莫斯科学习的近3000名中国留学生和实习生。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斗争,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在次日的讲话中再次指出:社会主义的力量对于帝国主义的力量占了压倒的优势,究竟是东方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我有十件证据来说明这个问题。

那次出访之后,“东风西风”说一时成为国际“流行语”。回到国内后,毛泽东也不时引用这一比喻。1958年5月20日,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作第三次讲话时谈道:以不愿插旗子来表示谦虚。这是一种庸俗的谦虚,不敢挺身而出,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这种庸俗的谦虚是从哪里来的呢?我看是由《儒林外史》里面来的,《儒林外史》里面充满了庸俗的谦虚的典型。在同一篇讲话里,又说道:要插旗子,首先要用鼻子嗅一嗅是东风还是西风?“不是东方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这是苏州姑娘林黛玉讲的。1960年8月19日,在中南海勤政殿会见胡志明。毛泽东说:苏联同志对中国的一些属于内政的问题和对中国同志的某些提法有不同的看法,如东风压倒西风、百花齐放、人民公社、大跃进、纸老虎,等等。他们说,既然美国是纸老虎,为什么不把它烧掉毁掉。关于东风压倒西风,他们有误会,把东风理解为从东面吹来的风,认为“东风”只能是中国,因为在东方,只有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联同志真是有意思,告诉你谁是纸老虎,却让告诉你的人去烧,否则就有意见。

诙谐幽默之间,却道出了不平凡的道理。对国际形势的宏大比喻中,也表达着国与国之间微妙的差异,而且事关重大战略决策。这就是毛泽东的特点,他总是能化腐朽为神奇,用四两去拨千斤。这也让人想起他对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扩大化”阐释。毛泽东不是文学研究者,他对从古至今的文学经典的引用,不大可能停留在文学研究的范畴内来谈,而是活化为比喻更大层面的人和事,给人带来别样的启思。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

2022-03-28 阎晶明 ——《毛泽东年谱》里的文艺(之十)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2204.html 1 “东风”“西风”说的小说渊源 22,204 /enpproperty-->